家庭教育过程中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2009-03-04 15:38:44)
标签:
育儿家庭教育人格家长教育 |
分类: 親子教育 |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内容包括:①能力(包括智力);②气质;③性格。
人格的特征具有: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整体性、④功能性(影响生活方式,甚至是决定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⑤自然社会统一性
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①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②具有较高的独立性;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力;④具有较好的个性特征(如坚强、能团结:人、能吃苦耐劳、有创造精神与能力等),这是做人的最基本条件。
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长期的不良教育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形成人格障碍。人格障碍,起于童年,是指一贯的异常行为模式,指人格发生的畸形与偏离状态,表现为根深蒂固的和持续不变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明显的影响职业和社交能力。
人格障碍的诊断一般应符合下列条件:
⑴.这种行为模式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青少年期,而且是持续性的。
⑵.这种表现的特征具有持续性和普遍性,可反映在多数行为中。
⑶.由于这种表现,或影响本人的、或影响别人的工作生活学习,或两者兼而有之。
⑷.本人常不认识这是一种缺陷,或认为自己的表现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些人虽然口头上认识,但却难于改变。
⑸.这各具格特征不是由于其他疾病或严重的客观事件引起的。
⑹.必须是成人(一般是指18岁以上),少年儿童一般不诊断人格障碍。
人格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人,要孩子“学会做人”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 ①学会认知、②学会做事、③学会共同生活和④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的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在家庭教育中,人格态度的教育,要远远重于知识、智力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0—14岁的儿童中,近99%的孩子不存在智商低的问题,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作为父母要重视孩子的人格培养,让他们具有爱已、爱人之心,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人格,才能成为富有道德情感的正直公民。这既是人的立身之根,也是家庭教育之本。
对人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是家庭,家庭在儿童人格形成上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
第一,影响早。从儿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才是学校教育。我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接受的教育也遵循先入为主的规律。
第二,时间长。家庭是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儿童与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影响面广泛。家长的素质、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儿童,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儿童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教育科学研究证明,从出生到7岁,这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发展的最旺盛时期。此时儿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围环境中,外界刺激会在他们大脑里留下痕迹,刺激反复呈现,就会转化为内在信息,促进儿童大脑潜能的发展,促进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发展。而此时儿童大脑潜力的发展又对未来的学业和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其人格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影响深。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儿童的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群体,家长与儿童之间具有血统的亲密情感。在这个集体中,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抚,这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此指出:“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少父母之爱的儿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都十分关注儿童出生后与父母分离对其成长的影响的问题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儿童出生后与父母分离,将使儿童产生精神上的痛苦和焦虑,影响其整个一生的人格风貌。有些调查还表明:破裂家庭中子女的犯罪率也比一般家庭的子女要高。
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态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和家庭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来实现的。
1、父母言行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模仿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儿童的许多态度和行为不是直接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的榜样的模仿获得的。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最直接、最经常的榜样。一般来说,孩子会静悄悄地学习家长的言行举止:母亲爱打扮,讲虚荣,孩子也爱打扮,讲虚荣;父亲脾气暴躁,举止不文明,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父母的情感、意志、理智等特征都是儿童早期学习的榜样,在孩子身上能看出父母的影子。
2、父母的态度的影响
态度决定一切。我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成败:
a. 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
b. 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
c. 我们对代子女的态度,也决定了子女对待我们的态度,最终又影响到子女对待别人的态度。
d. 我们在工作中刚开始时的态度决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功,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态度会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感染和影响孩子。态度的影响是一种间接的、隐含的影响,带有暗示性。
家长对日常生活中琐事的评价,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如果说在单位,在公众场合会有所收敛的话,那么在家庭这个相对封闭和安全的小环境中,便会知无不尽、言无不尽,把自己平日的积怨一吐为快。评价张三,指责李四,抱怨领导,讽刺同事等等。这些原本无可厚非,可是没成想家长的抱怨无意之间让孩子听到了,孩子虽然我行我素,也不插话,但是他听得真真切切,家长话里的玄机他未必明白,但是家长对人对事的态度和时时爆发的情绪,让孩子看得明明白白。也许家长的话他没有听明白,但家长接人待物的态度他很快就学会了,家长的思维方式他也学会了。
还有的家长,对社会、对工作,几乎对任何事情都抱有消极的态度,遇事总是从消极的、不利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长此以往,孩子也学会了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凡是从错误的、片面的角度去思考,学会了外归因,眼睛总盯着别人的缺点,诸事都是别人的错。当孩子身上出现了这些问题时,我们家长又如何埋怨别人呢?
3、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每个家庭的教育也都带有家长本人的性格特点,表现出一种共性的、前后一致性很强的教育特点。因此,家庭教育人人不同,家家有别,其效果也总是各各不同。
我们通过不同父母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应,来探讨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理解起来也容易多了。
问题情境是这样的:孩子背着书包从学校回来了,满脸的委屈,眼角还挂着泪痕,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且看各种不同父母的反应:
A 家长走过去,轻声问:“发生了什么事?能讲给我听听吗?”
B 家长不动声色,装作没有看见,继续做自己的家务,等待孩子先开口。
C 家长急忙跑过去,接过书包,把孩子搂在怀里,边替他擦眼泪边说:“摔跤了吗?疼吗?叫你小心点,你偏不听。明天让你爸爸开车去学校接你。”
D 家长急忙走过去,接过书包,盯着孩子问:“是谁欺负你了?说话呀!是老师骂你了?这个老师真不像话,明天我找校长去!”
E 家长急忙走过去,接过书包,气愤地说:“到底是谁胆敢欺负你?告诉你爸爸,让他去揍他一顿!”
F 家长轻蔑地看孩子一眼,从鼻子里哼道:“你这个窝囊废!就有本事往家跑,谁打你,你就去打谁,跑回家来哭什么?”
六种家长的教育方式,泾渭分明,他们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也各各不同。
家长A:事前并未直接表明态度,先安抚孩子,用征询的语气了解事情真相,不急于下结论。家长注重用事实说话,做事比较客观,冷静,既表现出对孩子正常的关心,又表明更加关注背后的事实,比较民主。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长B:并不急于了解情况,只是暗中察言观色,给孩子留有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家长对孩子的事情不过分干预,但又不是弃之不顾,必要时也会出面帮助孩子。这样的孩子独立性较强,能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C:这是一种溺爱式的教育方式,溺爱就是过多的爱,糊涂的爱。任何东西过于多了,人的感觉就会钝化,就有害,爱也是。家长唯恐孩子吃一点儿苦,受一点儿委屈,千般关怀,万般疼爱,其结果将会使孩子丧失感受爱的能力,也使孩子丧失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因而会使孩子在困难面前不堪一击。
家长D:家长武断地、先入为主地把矛盾直接指向老师,会给孩子一种不良暗示:无论什么问题,老师批评学生,总是老师的错,老师不应该批评学生。长此下去,孩子就会不尊重老师,也就不会重视老师所教的课,最后会直接影响学习。同时,孩子还从父母那里学会外归因的思维方式,即凡事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永远是无辜的。这是一种蛮不讲理的家长。
家长E:粗暴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孩子却采取过度保护的办法。不讲道理,以为拳头可以解决今天的一切问题,但是明天也许只有通过法律才能解决他的问题。这样骄横、霸道的教育模式,会让孩子从小学会攻击性行为,一遇挫折就直接攻击别人,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这是一种危险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F:忽视型的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的痛苦漠不关心,不是置之不理,就是冷嘲热讽,孩子在这种长期的冷漠和轻视之下,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会丧失自信,行为变得胆小退缩,长大无所作为。如果孩子有选择地接受了家长的放任和怂恿,再加上习得了家长的冷漠无情,那么孩子从小就会变得冷酷和残忍,做事无所顾忌,为所欲为。
当然,上述这个小小的情境并不能反应家长教养方式的全貌,但不可忽视的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具有一致性,如果家长不注重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屡屡犯错误,那么受害的将不只是孩子。
特别强调,家庭教育要力避两个极端:一是避免溺爱或者过度保护的极端;二是避免粗暴、过度严厉或冷落忽视的极端。
4、家庭气氛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家庭气氛主要通过营造一定的情绪环境,通过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来影响孩子的人格。在宁静愉快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冲突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人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家庭,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兄弟姐妹之间互敬互爱,与邻里相处相敬如宾,往往易使儿童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个性特征。反之,一个家庭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经常打骂争吵,往往会使儿童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酷等不良个性品质。
5、家庭文化环境影响着人格的发展
父母的文化程度,尤其母亲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家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
一是物质文化环境。包括家庭中有无书架,书房摆设,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家庭中有无其他文化用品和设施,例如钢琴、电子琴等乐器,内部装饰风格有无艺术性,品味如何,能否给予孩子提供一个洁净、舒适而又高雅、丰富的文化环境。提倡建立家庭书架,营造家庭读书环境。
二是精神文化环境。简言之,家里是否具有书香气氛,过去的书香人家,不只是拥有足够多的书籍,关键是有一个读书的人群,有着浓郁的读书气氛。现在我们建议营造书香氛围,主要是提倡家长与孩子一同读书,一同学习,一同交流和探索,家长重视并爱好读书,那么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喜欢读书呢。身教重于言传,家长只有自己做出表率,认真读书,孩子才有可能喜欢读书。
总之,人格的形成,起之于童年,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不仅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而且更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早期培养,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从小抓起,从细微入手,逐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为其以后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