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
(2008-12-29 08:55:35)
标签:
美学亭子渡船步调关渡桥纽约教育 |
分类: 心理學 |
美感训练并不难,有质感、有品位的生活并不贵、并不远。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习得如何放慢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最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寻得情感的释放和心灵的平静。
天地如何有大美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在自然,在日用常行。
一、食之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功利化,已把“吃”的“品味”变成了“喂饱”的“行为”。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延续吃的文化、体验吃的艺术、感受酸甜苦辣的丰美人生的途径,从而料理一道生命的菜肴。
二、衣之美:将衣饰的物质层面(质地)、情感层面(心灵的感触)、文化层面(服装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启发我们开创独特的服饰文化。
三、住之美:房子不等于家,家有情感,有记忆,社区、城镇亦复如此。内地的城市建设正在大规模消灭民众的记忆,尤有警示作用。
四、行之美:好比昆德拉的《慢》,探讨速度的美学,归根结底是要寻得平衡的生命。
什么是美?
美的定义是什么?美的范围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谈论美的定义,也可以从艺术史切入来介绍古代埃及产生了哪些优美的艺术品,或者古代印度、中国有多美好的雕像或书法作品。如果现在不是从哲学切入,也不从艺术史切入,我想可以从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就是从“生活”切入。我特别将“生活”两个字放在美学前面,是希望美学不要太理论,不只是在大学里的一堂课,不只是一些学者、专家拿来做研究的题目,而希望美学,最后能真实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给自己一个窗口
我们希望在生活美学里,“美”不再虚无缥缈,不再只是学者专家口中的一些理论,我们希望“美”能够踏踏实实在我们的生活里体现出来。
西方人常常讲“景观”,就是说你的住家有没有View。当坐在窗口可以眺望出去的一个空间,例如可以看到河、看到山,甚至是一条漂亮的街道,行道树绿油油的,这些都叫作“景观”。大家可以来检查自己的住家,看看从窗口望见的是什么。
天空线
生活美学里包括周遭所有存在的事物,像之前提到的铁窗与公寓建筑,是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在一个城市的发展期,我们会发现好像到处是工地,许多许多的房子匆匆忙忙地盖起来,如同雨后春笋。
我们知道巴黎有它自己的建筑风格,伦敦、纽约也发展出建筑上的特征。有一个名词叫作“天空线”,在纽约的曼哈顿,会有人问:
“在什么地方看纽约的‘天空线’会最美?”
“哈得逊河口那几座大楼的剪影是最美的!”
我常常用“天空线”的观念回过头来审视我们自己的城市,我在想应该从哪里来观看我们的“天空线”。好像这个城市是从来没有被规划过的,它的混乱状态可以新旧杂陈,老建筑与新建筑之间产生这么多的矛盾与尴尬。
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
如果这种尊重消失了,人活着再富有,也会对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我的意思是说,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如果处在焦虑、不安全的状况,美大概很难存在。
我在“生活美学”这样的题目里,跟大家谈谈的内容可能是:我们在吃什么样的食物?我们在穿什么样的衣服?我们所有的交通工具是如何去设计而和人产生情感关系的。我们的住,房子是怎样被设计的?所谓的食、衣、住、行,不过是人活着最基本的一些条件而已。可是我们知道所有先进的国家,生活美学是实际在食、衣、住、行当中体现出来的。在欧洲一个传统城市的居民,对食物的讲究是有品位的;对服装的讲究,价格不一定贵,可是要穿出个人的风格。我们知道所有的交通工具在设计时,考虑点都是跟人的空间感有关的,所以当交通设计没有弄好时,人在都市中就变得匆忙与拥挤。当然,更重要的还有居住的空间,所以城市的美学才会如此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试试看把生活美学拉近到食、衣、住、行,开始实际改善这四个层次。 我觉得生活的美学,好像如果你心情改变了以后,并不会觉得这样不方便,也不认为这种不方便剥夺了自己;相反地,你反而觉得每一天最美好的时间,是下班了以后回家的这一段渡船的经验。可是后来因为决定要盖关渡桥让交通更方便,渡船被取消不存在了,我反而很怀念那艘渡船。
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这一条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点,迂回一点,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一个城市为了求快,就把所有的马路都开得笔直。可是不要忘记,我们如果去国家公园或古代的园林里,所有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为什么弯曲,因为它告诉你说,你到了这个空间不要匆忙,让自己的步调放慢下来,可以绕走更大的圈子,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生命。你越慢,得到的越多。所以在生活美学里所体会到的意义,会和现实当中不一样。我们在现实当中希望一直匆匆忙忙,每天打卡、上班、赚钱,都是在匆忙的状况中。可是我常常跟朋友提到说,我最喜欢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名称,叫作“亭”。也许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时候忽然会有一个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边忽然会有一个亭子,你发现有亭子处就是让你停下来的地方。
它是一个建筑空间,但也是一种提醒和暗示说:
“不要再走了!因为这边景观美极了。”
所以那个亭一定是可以眺望风景的地方。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绘画里凡是画亭子的地方,一定是景观最好的地方,绝对不会随便添加上去。因为这个亭子表示说:你人生到了最美的地方,应该停一停,如果不停下来就看不到美。所以生活美学的第一课应该是:懂得停一下。
我们白天上班真是够忙了,可是下班以后时间是自己的,我们停下来吧!去听一些自己要听的东西,去看一些自己要看的东西,一个礼拜上五天班真的也够忙够辛苦,压力极大。现在不是周休二日吗?那么这周休二日可不可以停一下?停下来其实是回来做自己,问一下自己说:
“这两天我想做什么样的事情?”
坐在河边发呆也好,或者带着孩子去看山上的一些树叶,可能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变红了;或者去聆听下雨时雨水滴在水面上的声音……套用苏东坡《赤壁赋》的句子: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意思是说,这些大自然的美,是不用一分钱买的,你甚至可以不用去画廊,不用去博物馆,不用去赶音乐会、赶表演。
你就是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所不在的美。
这就是生活美学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