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什么写《汶川孤儿》

(2009-05-20 23:20:00)
标签:

杂谈

作者自白

 

作为一名记者,我是最早知道有关汶川大地震确切信息的人之一。但是,由于某种无可奈何的原因,我只能以志愿者身份赶赴震区,一个字的新闻报道也没有写。所以,这篇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当作新闻来看的。里面的很多细节,都出自我的采访本,而不是想象。

 

作为记者却在这么大的事件面前失声,是我所不甘心的。于是在震后一个月,我根据在飞机上草就的提纲,躲在上海一家廉价的旅店里,一连两天几乎闭门不出,把零零星星了解来的一些事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父亲”惜钱如命,却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不忘找寻自己给别人的欠条。他沉默寡言,却在妻子亡故后仍然给她喂药,背着亡妻的尸体到一个开满紫色野花的山坡埋葬。斯人无言,却足以令所有的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为之失色。在这个经济危机紧随自然灾难的年代,“父亲”的行为也足以把那些靠银行坏账发家的人打入道德的地狱。

 

“父亲”震前总是被人蔑视甚至欺凌,但在危难时刻,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却拯救了开宝马的爆发汉,甚至连对他产生误会的警察都是被他所救。那么,这个民族真正脊梁到底是谁?在千百年来的民族进步的历史上,到底是官僚们拯救了民众,还是广大吃苦任劳的人民默默地在多难中担负起兴邦的重任?

 

在故事里母亲总是那么柔弱,连走路说话都小心翼翼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她唯一奢侈的追求不过是一件与众不同的紫色的衣服。母亲选择嫁给上进但潦倒的父亲,在清贫中坚守自己做人的一切美德。在这种柔弱中,母亲表现出的,是所有语言都不足以形容的坚强。

 

故事中离家出走的孩子也令人心颤。地震时他正在用最后的两元钱吃馄饨。地震发生后,在人群的慌乱中,他依然回去把馄饨钱还给老板娘。这个细节的来源,是我的一个商场高管朋友。他告诉我,地震时有顾客穿着正在试穿的衣服跑出去,但三天内所有的衣服都被还了回来。

 

小说中的孩子、父亲和母亲都几乎没有对白,也很少语言。实际上,如果这个小说更像一个电影故事梗概的话,那么这篇小说整体更像是一个世纪前的默片。我想表达的是,在这场灾难面前,在人性的厚重面前,一切话语都显得苍白。

 

小说的开头我有意提到从一个洗车铺折射出的暴发户和政府官员的不那么美好的嘴脸,这是一个转型社会惯见的浮躁和丑陋。对这些现象的淡淡铺陈给人性的美好提供了可资对比的背景。我想要表达是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在利益和诱惑面前,一个人不免有内心杂草丛生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时常打开心扉,照照镜子,净化灵魂,宁静内心。

 

一场大地震和这场地震留下的很多感人细节,就是一面这样的人性之镜。

 

灾难令人伤痛,但希望总让人振奋。一个孩子成了孤儿,但父辈善良坚韧的基因已在他的血液中永存。他把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欠条看成是最好的遗产,这样的孩子注定不是历史的弃儿,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根本的希望。

 

也许人生总有这样一个时刻:我们看起来什么都失去了,但其实我们什么也没有失去。就如一个孩子成了孤儿,但他也在那一刻成为了真正的、更好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