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2013-08-30 09:30:33)
标签:

转载

分类: 天下转载
原文地址: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作者:咪发艘
       交响诗:斯美塔那-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四)
 
第一乐章--维舍赫拉德

  维舍赫拉德是布拉格市内一座有名的高城,作曲家以这座古城的历史与荣誉为题材,加以表现。布拉格又被称为"百塔之城",中世纪的古建筑星罗棋布,其中以维舍赫拉德最有来历,斯美塔那在这首乐曲的标题上写道:
  诗人眺望维舍赫拉德的山崖,回忆着游吟诗人鲁米尔弹奏的竖琴声。过去多少光辉灿烂的年月、维舍赫拉德大厅里频频举行的庆典,都浮现在眼前......
这首乐曲是捷克人民特别熟悉的音乐,开头部分被捷克广播电台用为开始曲。
  “维谢赫拉德”是捷克一城堡的名字,他象征着捷克人民光荣斗争的历史。整个乐章具有纪念的礼赞的性质,犹如全部套曲的庄严宏伟的序幕。全曲开始,在竖琴的引导于陪伴下,乐队以徐缓的速度奏出:“维谢赫拉德”宽阔肃穆的主题音乐 。主题经过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的演奏逐渐扩展并达到强大的高潮。继而转入戏剧性的对比,音乐描绘了中世纪骑士们格斗的场景。之后,庄严的“维谢赫拉德”的主题再度出现并逐渐减弱最后结束在竖琴的音响中。

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
  音乐表现了贯穿布拉格市内的伏尔塔瓦(捷克名字叫做布尔塔瓦)河沿岸风光。伏尔塔瓦河发源于捷克西部,其河流经过布拉格,在布拉格以北32公里处与易比河汇流,贯穿德国中部,经萨克森流入北海,全长1700公里。如同日本江户文化发源于隅田川、巴黎诞生于塞纳河一样,布拉格也是由伏尔塔瓦河为母胎而诞生的。由此可知,斯美塔那在赞美祖国这部交响诗中加入伏尔塔瓦河的理由了。
  斯美塔那在乐谱上写道:伏尔塔瓦河发自两条水源,激流冲击岩石发出愉快的音响,在阳充照耀下波光粼粼,河流逐渐宽阔。两岸传来狩猎号角声和农民们跳舞舞曲的回声。入夜,月光如洗,望得见水中仙子舞蹈......一会儿,河水冲进圣约翰峡谷,激起阵阵浪花。然后,河流趋于平缓,流入布拉格,仰望维舍赫拉德古城,一去不返...... 
  伏尔塔瓦河是流经捷克一条大河,被捷克民族称为“母亲河”。这是一首充满魅力的抒情诗般的交响音乐,也是斯美塔那所作的最为宜于人们接受的作品。1874年首次公演就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这首富有感染力的、流畅自然的e小调旋律在全曲中期着主导的统一的作用。而森林狩猎的音乐乡间婚礼的民间波尔卡与主题音乐有机的结合。乐曲最后转为E大调,显示了伏尔塔瓦河流向布拉格的更加壮阔于气势雄伟。《伏尔塔瓦河》经常作为单曲单独演奏。

第三乐章--莎尔卡
   莎尔卡和维舍赫拉德一样,是以古代传说为题材的。亚马孙族少女莎尔卡被情人遗弃,她决心向所有的男人报复。她运用计谋,消灭斯蒂拉持和他的士兵。这首乐曲在全曲当中最不受欢迎,很少单独演奏,但是,莎尔卡与斯蒂拉特的爱情场面和酒宴的描写,都充分地发挥了崇拜交响诗创始人李斯特的斯美塔那的作曲能力。
  全曲构思而紧凑,先后出现几段不同场景的音乐如描写武士们坠入情网的优美旋律、武士残酷战斗的音乐。最后莎尔卡主题再度出现并结束了这一乐章。
  
  在戏剧性地紧张搏动的《萨尔卡》之后,现在的《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则是从容不迫的大段叙述,其中抒情而感奋的旋律流注,充满着诗意和静观的色彩。如果说,交响诗《萨尔卡》因拥有富于表情的许多细节而被喻之为叙事剧诗的话,那么,交响诗《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特别是它的前半部分,则更像是赞美祖国大地的颂歌。像这同一类型的作品一样,这里也很少涉及细节的描写。其中有关大自然画面以及风俗性形象的体现,都是非常概括的。
  交响诗《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是斯美塔那在1875年夏天从布拉格来到东北部的亚布科尼查山区住在他女儿家时写出的。每天同大自然的接触,唤醒了他早日的愿望、即运用歌曲和舞曲以构思反映捷克人民生活的交响诗,至于这首作品的内容,作者在总谱上是这样说明的:“当我们伫立在捷克的大地上极目四望,从四面八方——从原野和森林传来了我们所感到亲切的熟悉声响,它有时欢乐,有时沉思。这里所要表达的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萌生的多方面的感情体验。……法国号的一段独奏是广阔的森林的动机;音乐中还赞颂了肥沃的山谷和边区的美景。总的说来,每一个人聆听这首乐曲时,都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出同他自己的心绪最相近的那些景物,因为诗人的幻想是十分自由的。但是所有这些又必须同作品的某些细节保持联系。”
  这首交响诗开头一段引子有点特别,它动员整个乐队一起闯入,活动的音区广阔,发出的音响强烈,给人一种真正宏伟、美丽而庄严的感觉,好像在听者面前一下子展示出阳光灿烂、广阔无垠的原野一般。用作者的话说,他的“这段引子应该表达每一个来到捷克的人所获得的第一个强烈印象”。
  我们记得在交响诗《萨尔卡》的序引中,作者用两个主题的连续呈示以介绍作品的两个主要人物,而在这首交响诗的引子中,作者也用两个相辅相成的主题以塑造祖国大地的形象:前一个主题起一种主导动机(D-降B-C—D-降B)的作用,后一个则是从它派生出来的。这补充性的第二主题仿佛领着听者离开林涛鼎沸的密林,前往欣赏原野上牧歌的呼应(单簧管——双簧管);或者,正如作者所说,“好像看到了天真无邪的农村姑娘”。
  紧接在引子之后出现的第一大段,用复调音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形式——赋格段写成;音乐的笔法非常精致,虽然同其他段落相比终究还稍嫌枯燥一些。这里依然是风景式的描绘:像花边一般精细的旋律型,有如回声一样在各个不同的声部起伏,弦乐器由于使用弱音器,成功地再现了树叶的籁籁声响和溪水的潺缓。这个主题在其反复陈述和发展中,还把法国号的和弦式旋律结合进来,这支富于捷克民歌特点的法国号旋律有时甚至把赋格主题挤在一边,突出地用它自己的庄严合唱作为对祖国、对生活的礼赞。突然,一个生机勃勃的短小动机屡次闯入,它坚持催促着人们参与舞蹈的行列——这是乐曲后一段的开始。
  斯美塔那在尽情讴歌祖国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时,也没有忘记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现在,深具捷克民族特性的波尔卡舞曲旋律响起来了,这似乎是民间节日的描绘,值得注意的是从这支旋律的进行中依然可以看到乐曲的主导动机的骨架。舞蹈的旋风越刮越猛,它在自身的不断反复发展过程中,也同引子的牧歌旋律结合一起。只是现在,那悠缓的抒情旋律,或者说在美妙的大自然景色中出现的那位农村姑娘,虽然保留原有的歌曲性特点,但完全纳入舞蹈节奏之中。民间节目的舞蹈一直引向全曲欢乐的高潮,当人们确已尽欢的当儿,象征广阔森林的法国号动机又响起来了,最后一段欢乐的尾声既在形式上使全曲保持统一,又表达了欢乐的人们同哺育着他们的祖国大地的紧密关系。斯美塔那在这首歌颂祖国大自然及其人民的交响诗中,用节日的欢乐以充分揭示人民从大地母亲得来的力量,在随后的两首交响诗中,作者还将以斗争和残酷的会战再次表现人民为保卫祖国大地所显示的无比威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