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上海市二中学母校-随想二三

标签:
上海市二中学110周年校庆教育 |
分类: 随心所欲 |
从我姐姐(也是校友)那里得知市二中学举行110周年校庆,恰逢我回上海,于是,当时就决定,无论如何要去重访母校。
11月10日早上9点,当我跨进位于永康路200号的上海市二中学校门,方才意识到,这进入校门的前一步,竟然已经是40年了!
感慨万千,,,,,,
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安排我们70代毕业生的教室里,我没有遇到一位昔日的同班同学,少了久别重逢的兴奋,倒是有了足够的时间,让我走遍了校园的各个角落,我追溯着走过的脚印,追寻着逝去的记忆,也思考着属于我自己的感受。
时隔四十年,踏入校门的那一刻,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迎面的教学大楼,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岁月沧桑,她倒是一点也没有苍老,反而愈发显得时尚活力。除了熟悉的这个主楼,其他我就都感觉陌生了,整个校园很大气,很潮流,也很近代化,校门口的“上海市第二中学”白底黑字的木牌已无踪影,代之以是气派的大理石刻字。
主楼前的操场,篮球架依旧,但已经不再是我们那时候的水泥地,而是先进的运动场铺地。
走进教学大楼,用脱胎换骨形容正合适,除了大楼的外壳,里面全部变了样。
只是我对教室走廊全部铺的大理石瓷砖不以为然,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否过于奢侈,再说也不科学,10几岁的孩子们,整天会在这里嬉闹奔跑,遇上下雨天,或是运动后的汗水,我想是很容易滑跤的,当时改造校舍的这笔费用,用在其他方面,不是更好吗?
进入校门,就有学生列队欢迎,但是我注意到,他们不是我们常在媒体上见过的讲排场的,劳民伤财的欢迎,他们一个个都像是志愿者,为来宾指路,解答问题,提醒注意事项,在教室里,他们给每一位校友递上一杯水,在楼梯口,他们会时时提醒人们注意台阶,遇上长者,他们会上前搀扶一把,这些可爱的少年少女们!
可以看得出,他们受到过一定的礼仪教育训练,我相信这是市二中学的传统,也是自从务本女中建校开始就有一种高素质的理念和精神,110年来熏陶着市二中学的学子。
我想起我就学的那个大环境,那是一个疯狂和失去理智的年代,那时候是批判师道尊严,是以高贵者最愚蠢为最高指示,然而,我们那个时候,称呼我们的老师,居然还都是以“先生”称呼,我的班主任是位年轻的女教师,我们照样称她为“先生”,我不知道上海其他学校当时是怎么样的,但可以肯定说,在全国,这样的称呼在那个年代是很稀有的事情。至少,我们市二中学,大环境下大家一起跟着喊批判师道尊严的口号,私底下照样对我们的老师怀着尊敬和敬畏。
从发行的资料上得知,市二中学出了很多人才,有政界要人,有市区领导,有社会名流,有海外成功人士,还有体育界娱乐界的名人,对此,作为从市二中学走出来的学子,理应感到骄傲。
不过,市二中学毕竟走出了几万毕业生,不可能个个都是出类拔萃,但是,他们曾经的学校生活,他们之后的经历路程,也同样是精彩的,丰富的,当然也会有很多的坎坷的,不尽如人意的,甚至失败的,但是,所有这些才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市二毕业生的群像。
我乐意看到很多成功人士的感受感想,我也希望能看到更多普通毕业生的心历路程,他们是目击者,是亲历者,他们所有的成功失败,对后来者都是财富,我期待以后的里能看到他们的文章或口述,文章后面倘若没有任何头衔或经历可炫耀,一点也无妨。
母校送的两本书,很珍贵,我会收藏。
既然是校庆,那当然要皆大欢乐,揭伤疤总归是不受欢迎的。
翻看“欣然回首”,封面明确定义这是一本“上海市第二中学历史概述”,从1902年务本女塾的历史开始,经历各个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展现了市二中学110年的成长道路。1902年至1937年的创立发展时期,非常详细和完整,实在难能可贵,说明档案资料工作做得相当到位,在1949年以后的隶变兴盛时期,更是用了大幅笔墨,描绘出解放后市二中学取得的巨大变化。在各个阶段里,都有4000-5000字的描述,唯独在1966-1976年的第二阶段,只有300多字的描述,也许,编者是不想揭这个伤疤,也许,编者有编者的难处。
不管怎么说,历史概述,并不是庆祝撰文,历史,不该有分割,背景历史不是市二中学创造的,也不是市二的师生创造的,我们有义务将所有历史原本的告诉我们的现在和以后的年轻校友。
1966年-1976年的历史,对于全国的中学,当然包括市二中学,破坏是灾难性的,对于整个教育事业是耻辱性的,对于改变那一代人(我是其中之一)的命运是决定性的,对于付出沉重代价的那些被迫害的精英们则是毁灭性的。
我期待有一天能读到更加完整的历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