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财务报告分析 |
2003~2004年中国移动增值服务市场
收购兼并分析综述
代
收购时间:2003年1月
收购代价:2400万美元
作价依据:以广州讯龙2002年度盈利为基准一次性作价,2.5倍市盈率,不设获利能力架构,以现金和股票分期支付
新浪于2003年1月达成的对广州讯龙的收购是移动增值服务领域发生的SP之间的第一次并购行为。收购总代价最后确定为2400余万美元,以现金和新浪股票在完成收购后的一年期内分期支付,其中现金1550余万美元,其余850余万美元的收购代价以110余万股新签发的新浪股票支付,按收购宣布日前10天新浪在纳斯达克股票的平均市场价格确定新浪的股票代价为每股7.64美元。
讯龙早在2002年度就有了近1000万美元的营业收入,2003年度,讯龙对新浪营业收入的贡献高达3000余万美元,营业利润的贡献应该有1200万美元以上,也就是说,新浪收购讯龙的代价只是讯龙2003年度盈利的2.5倍而已;讯龙2004年度的盈利应该更高,这意味着,新浪用讯龙自身2003和2004年两年的盈利贡献,绰绰有余地为收购讯龙的代价买完了单,而TOM和香港网要做到这一点,恐怕还要等5年以上。
假如新浪像TOM收购雷霆无极那样,按讯龙2003年度盈利的7.7倍来计算收购代价,新浪为讯龙付出的代价就将高达9000万美元,或者按香港网收购掌中万维那样的框架计算收购代价,新浪的收购总代价也将超过8000万美元。
看起来新浪像是赚了一个大便宜,或者讯龙的创业者吃了一个大亏,其实也不尽然。在收购完成后的一年中,新浪股票飞涨到了45美元左右,涨幅高达500%,当初用作支付代价的110余万股股票,也从原先850余万美元的作价,翻了几个跟斗变成了5000万美元。假设讯龙创业者获得的新浪股票未能够在高价位上及时出手而仍然留在手上,按新浪目前的股价计算,价值也在3000万美元以上;加上新浪当初支付的1550余万美元现金,新浪收购讯龙的总代价其实在5000万美元上下。
但即使是按新浪现在的股价重新计算新浪收购讯龙的总代价,新浪的这笔买卖仍然是赚头很足,不仅市盈率依然不超过4倍,更重要的是,新浪股价之所以能够飙升到如此高的价位,离不开讯龙的贡献。
新浪收购讯龙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收购代价用现金还是股票支付划算的问题。总的说来,自己的股票被市场低估或者对自己股票的未来表现有足够信心的时候,应当多用现金支付收购代价;反之,如果自己的股票被市场高估或者对未来股价的走势缺乏信心的时候,就应当多用股票支付,但这时候被收购方是否愿意接受你的股票作为代价,就难说了。
2004年3月,新浪再次出手,收购了以短信为主要业务的深圳网兴科技。网兴2003年度的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盈利500万美元。这次新浪对网兴的收购采用了获利能力架构,首期支付代价为1900万美元,相当于网兴2003年度盈利的3.7倍。第二和第三期盈利能力代价则取决于网兴2004和2005年度的盈利情况:如果网兴2004年度的盈利分别达到600万美元以上和1100万美元以上,分别以1.5和2倍市盈率的90%支付第二期代价,如果网兴2005年度的盈利分别达到1200万美元和1800万美元,也仍然分别以1.5和2倍市盈率的90%支付第三期代价,但网兴2004年度或2005 年度如果达不到600万美元或1200万美元的最低盈利,新浪就不用再支付该年度的盈利能力代价。收购网兴的总代价设了1.25亿美元的上限,总代价的60%以现金支付,40%以新浪股票支付。
TOM后来对灵讯互动的收购,大致类似于新浪对网兴的收购这个基本框架,稍稍不同的是,新浪的协议看起来作价略低一些,而后期获利能力代价对网兴未来的业绩增长要求更严格一些。
网兴2004年度实现了1560万美元的盈利,新浪需要为此支付2800万美元的第二期代价。值得一提的是, 新浪2003年初收购的讯龙和2004年初收购的网兴,都在当年为新浪带来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营业收入和超过1500万美元的盈利,而新浪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出奇地低于市场普遍接受的成交价格。新浪2003年度移动增值服务收入的几乎一半来自讯龙,2004年度移动增值业务收入与上年相比近一倍的增幅,也有一半来自于网兴的贡献。可以说,这两次收购成就了现在新浪在移动增值业务市场的龙头老大地位。新浪是至今为止中国互联网业界最成功的收购兼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