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财务报告分析 |
2003~2004年中国移动增值服务市场
收购兼并分析综述
代
收购时间:2003年9月
收购代价:1.33亿美元
作价依据:雷霆无极2004年一年的盈利额,乘以7.7倍的市盈率
TOM集团对雷霆无极的收购发生在TOM在线分拆上市之前。雷霆无极从事移动增值IVR(语音互动响应)业务,它的股东同时也是TOM集团的大股东和管理层高管,因此是一次关联交易。
TOM集团收购雷霆无极首期支付1850万美元等值、以未来TOM在线分拆上市时的IPO价格折算的TOM在线股票,另按2004年度盈利的7.7倍计算获利能力代价,总代价是获利能力代价减去首期支付代价,最高不超过1.5亿美元,支付工具为50%现金和 50%股票。
尽管收购协议规定,TOM向雷霆无极的股东首期支付1850万美元等值的股票,但全部收购代价却是构筑在雷霆无极2004年度的盈利基础上,因为后期的获利能力代价要减去首期支付代价,而且雷霆无极根据2004年度盈利额乘以规定市盈率倍数计算得到的盈利能力代价,如果不足1850万美元,不足的差额将由雷霆无极的股东卖出已接受的首期TOM股票的方式退还给TOM。看起来,雷霆无极玩的就是心跳,他们把宝都押在了收购协议后一年多才能确定的2004年度的盈利上,全部代价都是获利能力代价。
TOM对雷霆无极的收购事件发生在2003年9月,但获利能力代价为什么不是以雷霆无极2003年度的盈利为基准,而要把这个基准推迟一年呢?
雷霆无极在进入收购谈判的时候,才刚刚成立一年,手中握着当时中国移动新批的第一批五个IVR许可证中的一个,前景自然非常看好。但它的IVR业务2003年才刚开始启动,按照后来公布的雷霆无极2003年度 300万美元的盈利来看,如果是按投资市场一般能够接受、股东大会能够批准的10倍以下市盈率计算收购价格的话,雷霆无极只能卖出3000万美元的价格。
因此,把获利能力代价的基准推迟一年,等把公司的业务做成形、向上发展的空间充分展示出来之后再计算收购价格,才不至于把金元宝拱手让人。
雷霆无极是一个什么样的金元宝呢?按照TOM最终确定的1.33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和7.7倍市盈率推算,雷霆无极2004年度的净利润竟高达1700余万美元,相当于TOM在线当年全部净利润的一半;雷霆无极2004年度实现的营业收入是2650万美元,也就是说,它的净利率高达65%,竟与其他移动增值业务的毛利率相等或者还高。雷霆无极的IVR业务是国内做得最早、也是做得最大的。根据中国移动的IVR音信互动信息费结算表,2004年6月份,雷霆无极的IVR月收入超过1700万元人民币,排名第二的新浪则只有300余万元,雷霆无极在IVR业务线上的市场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雷霆无极,或者说TOM的单项IVR业务,利润大幅超过整个灵通网2004年度实现的1250万美元的净利润,而接近空中网2000万美元的净利润。灵通网目前在纳斯达克的市值为1.55亿美元,空中网为2.35亿美元,它们的市盈率大约为11.5~12.5倍,从这个角度来理解,TOM收购雷霆无极的代价确实不高。
但,雷霆无极对TOM来说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金元宝,即TOM支付的代价是否真正划算,更取决于TOM的IVR业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能否继续保持乐观的发展,因为TOM以7.7倍的市盈率买下的,是雷霆无极的IVR业务未来的全部盈利。由于IVR未来发展空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应该说,2004年度的非凡业绩,对雷霆无极的原股东而不是对TOM更具意义。
把雷霆无极对TOM在线业绩的贡献剔出后,我们再来计算一下TOM(以下提到TOM之处均指TOM在线)其它移动增值业务的盈利情况。扣除雷霆无极的收入贡献,TOM的营业收入尚有9600余万美元;扣除雷霆无极的盈利贡献,TOM的净利润不足1700万美元,由此计算出的TOM除IVR外的利润率只有18%,低于灵通网的25%,更遥遥落后于腾讯的39%。将雷霆无极合并在内,TOM的利润率才超过灵通网,达到了28%。
2004年8月,TOM收购了以电视节目互动短信为主要业务的灵讯互动,收购框架与对雷霆无极的收购最大的区别是,首先这次全部是用现金支付,其次收购总代价不再以一年而是以2004和2005两年的盈利为基准,分成首期支付代价和盈利能力代价两部分。
收购灵讯的首期支付代价按2004年度的盈利乘以4.5倍的市盈率计算,后期的获利能力代价则取决于灵讯互动2005年度的盈利情况:如果2005年度的盈利少于485万美元(本文已将一些人民币数字以2003年12月31日1:8.2765的兑换率折算成美元,以免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混淆),按盈利的数额(1倍市盈率)支付获利能力代价;盈利如分别达到485万美元以上和910万美元以上,则分别按1.5和1.75倍的市盈率支付获利能力代价。收购总代价的上限设定为6600万美元。
TOM 2004年度报告公布,根据灵讯2004年度的实际盈利,TOM要向灵讯支付3300万美元的首期代价,意味着2004年度灵讯的盈利达到了700余万美元。根据短信收入的盈利率推算,2004年度灵讯的营业收入应在1250万美元以上,但它在8月11日以后并入TOM财报的营业收入只有430万美元,表明灵讯被收购后未能实现业绩增长。
2004年11月,TOM接着收购了以WAP为主要业务的申达宏通,这是一次小规模、一次性的收购,全部收购代价是申达宏通2004年度盈利的6.5倍,总计730万美元,全部以现金支付。申达宏通2004年度的盈利是110余万美元。
在此之前的2004年5月,搜狐对吉菲尔(Goodfeel)的收购与TOM对申达宏通的收购很类似,二者收购的都是专做WAP的SP,都属于小规模一次性收购,只是在收购前,吉菲尔是中国移动WAP信息费收入排名第四的SP,2004年6月的月收入曾达到460万元人民币,但在并入搜狐后的7个月中为搜狐贡献的营业收入只有280万美元,相当于每月平均只有330万元人民币,比灵讯互动的情况更糟的是,吉菲尔被收购后业绩出现了大的滑坡。
吉菲尔和灵讯是2004年SP经营环境艰难的两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