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校园(11)·上海音乐学院

标签:
上海建筑校园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校区 |
分类: 走遍上海 |
上海音乐学院(简称“上音”)汾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汾阳路20号。前身是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共同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首任院长为蔡元培先生。1929年9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曾用名“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于1956年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
六栋历史保护建筑:

音乐城堡最早居住着德国侨民,一战后德侨回国,住宅由上海滩金融家席聚星接手。1958年后,建筑被划进上海音乐学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主要作为图书馆使用,上音老院长贺绿汀曾在此短暂办公(图为贺绿汀使用过的家具)。


为了纪念贺绿汀诞辰120周年,上音特在此举办《抱真——纪念贺绿汀120周年诞辰特展》,展览用历史照片、珍贵手稿、影像音频等资料,高度浓缩这位人民音乐家的一生。
原址高安路上的东方乐器博物馆因场馆迁移沉寂三年后,在修缮一新的美育楼迎来“新家”。首展是《丝路随响——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十周年乐器文化展》。

老办公楼(拟改为校史馆)建于1910年代,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曾作为上海犹太人俱乐部。此后的数十年中,这座历史建筑长期被用作上音的行政楼。更令上音师生自豪的是,这座老楼也见证了《梁祝》的诞生。
上音校园内的4座塑像,每一位都为上海音乐学院、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
图书电教楼前草坪上的蔡元培塑像,蔡元培(1868~1940),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创始人兼第一任院长。

贺绿汀音乐厅旁的萧友梅塑像,萧友梅(1884~1940),中国近代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首位音乐博士,国立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

专家楼前的黄自塑像,

中楼前的丁善德塑像,丁善德(1911~1996),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初学琵琶,一年后转习钢琴。1934年首演贺绿汀的获奖作品《牧童短笛》及《摇篮曲》,并灌制唱片,为中国首位灌制唱片的钢琴家。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兼作曲系主任、副院长,主要作品有大型器乐曲《长征交响曲》、《新中国交响组合》,大合唱《黄浦江颂》等。
前一篇:上海美术馆(11)·浦东美术馆
后一篇:北京阜成门内大街City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