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羊城(7)·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标签:
广州羊城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 |
分类: 神州大地 |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是广州市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九年(1893)落成 ,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陈家祠堂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
中国科举取士时代,在祠堂前竖旗杆是宗族荣耀的标志,只有考生高中获得朝廷赏赐“旗匾银”,族人方能在祠堂前为其竖旗杆,升旗表彰一光宗耀祖。陈家祠前面竖了四根高高的旗杆,说明广东陈氏一族在科举时代曾经出过很多科举进士之人。
陈家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面宽、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400平方米。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木雕在陈氏书院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建筑装饰。木雕业在明代逐步趋于繁盛,随着硬木(俗称红木)家具的发展而成长,为岭南传统手工艺的一种。陈氏书院室内的屏门挡中、龛罩、花罩、梁架、坨墩、斗拱、檐板、雀替等,广泛采用了木雕装饰。

灰塑(中间部分)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民间艺人以石灰为主要原材料,加上发酵后的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筋灰或纸筋灰,然后根据建筑空间和装饰部位的需要设计图案,在需装饰的部位进行现场制作。陈氏书院灰塑累计总长2562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规模之大为岭南之冠。

石湾陶塑(上面部分)脊饰,又称“花脊”,用陶泥雕塑后经煅烧而成,是专门装饰于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物上的特殊工艺。这种装饰手法源自明末清初,盛于晚清,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岭南地区,体现了南粤浓郁的民间建筑装饰风格。

陈家祠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共计20000多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近3000件,是广东省内博物馆中收藏明清以来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最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包括石湾陶、广彩瓷、象牙雕刻、粤绣、广州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技艺的载体,涵盖了广东省所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门类。

博物馆的建立,离不开热情人士的无私捐赠。这位祖籍广东、世居香港的杨铨先生,一个人就向这间博物馆捐赠了4675件(套)文物。正是由于无数的先贤、大师创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精美绝伦珍贵文物,以及像杨铨先生这样无私的捐赠者,才使得我们有幸能够一睹这么多的文化珍宝。
潮州金漆木雕神龛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