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34)·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标签:
上海博物馆历史建筑工艺美术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
分类: 走遍上海 |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位于汾阳路79号,是一幢建于1905年的典型的充满法国后期文艺复兴风格的宫廷式洋楼,建筑占地总面积5862平方米,建筑面积1496平方米。
建筑强调水平线条,采用古典柱式,立面比例严谨、对称,装饰富丽堂皇。左右双抱的露天大石阶梯导向二楼大厅,很多细部装饰如阳台栏杆处,都带有“新艺术运动”的风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流行的新风格。由于色彩和外形酷似美国白宫,所以被冠以一个动听的别名“海上小白宫”。
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法国宫殿式建筑,拥有一座融汇东西方文化的“海派花园”。“小白宫”不仅保留了西式花园水池的几何外形,还吸取了中国园林的部分元素,设计了一座“水中岛”,起到遮蔽、藏景的作用。小花园因地制宜,采用单侧曲线设计,成为这座经典的园林式建筑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建筑原为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抗战胜利后,这里曾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的第一任办公地。解放初,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分会入住此地。1963年5月,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入驻此楼。2002年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对建筑进行复原修缮,建立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上海工艺美术馆分别为雕刻馆、织绣馆和民间工艺馆,陈列着近300件作品,从中可以映现上海工艺美术发展的脉络。它的展品和藏品补充上海博物馆收藏品以外的近现代工艺美术精品,是上海较有特色的行业博物馆。
首先参观博物馆二楼的综合展厅:展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刻一雕”的经典作品,即象牙细刻、瓷刻、砚刻、竹刻和黄杨木雕,除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外,还富含江南的文人气息。
象牙雕刻《千手观音》
综合展厅的一面墙中间是雕花玻璃窗。窗前是一座漆器《伯牙鼓琴图》。
绒绣《西斯廷圣母》,创作于1956年,曾参加1957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是现存为数极少的上海人物绒绣艺术品之一。该幅作品由现代绒绣工艺家刘佩珍创作,她开创上海绒绣之先,是中国早期著名绒绣艺人。
砚刻《鲁迅先生小像》
漆器挂屏《万寿山》
继续参观上三楼:织绣展馆和工作室等(顾绣、绒绣、戏剧服装等)。
最后下到一楼:民间工艺美术展馆和工作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何克明灯彩”和“王子淦剪纸”等)以及商场。
“何氏”灯彩
灯彩工作室
玻璃制品
剪纸工作室
还有一个展厅是馆史。展示一些老照片。介绍著名的民间艺人。
发展历史:
建于1905年,原为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住宅
抗战胜利后,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任办公地
1954年,中苏友好机关办公地点
1960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迁入
1963年,工艺美术品陈列室建立
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设立博物馆及专业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