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校园(6)·大夏大学旧址(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

标签:
历史华东师大大夏大学上海校园 |
分类: 走遍上海 |
上世纪90年代曾在长风新村住过几年,常常借道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中山北路的正门进枣阳路的后门出或反之。漫步校园,发现校园环境十分优美;丽娃河畔小桥流水,历史建筑原汁原味;行走其间仿佛置身在古色古香的花园之中,不愧为上海最美的校园。
http://s14/mw690/0017qv0Nzy7igwqiAQB5d&690
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于1951年10月,是以私立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同济、沪江、东亚体专等学校的教育、动物、植物、音乐及体育等系合并而成,以大夏大学原址为校址。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1959年学校就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院校之一。现在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名牌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并称沪上“四大名校”。
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于1951年10月,是以私立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同济、沪江、东亚体专等学校的教育、动物、植物、音乐及体育等系合并而成,以大夏大学原址为校址。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1959年学校就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院校之一。现在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名牌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并称沪上“四大名校”。
http://s9/mw690/0017qv0Nzy7igyti2GQ68&690
http://s7/mw690/0017qv0Nzy7igytouuWc6&690
走进校门后,右边是一个大草坪,草坪后面是一幢漂亮的欧式建筑是大夏大学群贤堂,又称文史楼。白色的三层历史建筑原汁原味,是校内最古老的建筑。1930年8月建成,钢混框架结构三层,面阔21米,进深6米,建筑面积3643平方米。
http://s7/mw690/0017qv0Nzy7igytouuWc6&690
走进校门后,右边是一个大草坪,草坪后面是一幢漂亮的欧式建筑是大夏大学群贤堂,又称文史楼。白色的三层历史建筑原汁原味,是校内最古老的建筑。1930年8月建成,钢混框架结构三层,面阔21米,进深6米,建筑面积3643平方米。
http://s10/mw690/0017qv0Nzy7ieRjYnix09&690
群贤堂入口门廊通高两层,以并列四根爱奥尼克柱支撑。文史楼可以说是华东师大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所在 ,鲁迅、钱锺书、胡适、徐志摩等留迹于此。吕思勉、施蛰存等一大批人文科学的泰斗都曾在这里执教,这也是华东师大文脉之所在,文化气息最为浓烈。
群贤堂入口门廊通高两层,以并列四根爱奥尼克柱支撑。文史楼可以说是华东师大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所在 ,鲁迅、钱锺书、胡适、徐志摩等留迹于此。吕思勉、施蛰存等一大批人文科学的泰斗都曾在这里执教,这也是华东师大文脉之所在,文化气息最为浓烈。
http://s12/mw690/0017qv0Nzy7ieRlgWM33b&690
进文史楼底楼大厅中央是孟宪承塑像。孟宪承(1899~1967),著名中国现代教育家,孟宪承早年毕业于上海的南洋公学中院和圣约翰大学。1918年留学美国,入华盛顿大学专攻教育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又赴英国,在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21年回国后,受聘于东南大学任教授。1923年,受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之邀,前往任教。之后的一个时期,孟宪承先后在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高校任教,1952-1966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进文史楼底楼大厅中央是孟宪承塑像。孟宪承(1899~1967),著名中国现代教育家,孟宪承早年毕业于上海的南洋公学中院和圣约翰大学。1918年留学美国,入华盛顿大学专攻教育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又赴英国,在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21年回国后,受聘于东南大学任教授。1923年,受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之邀,前往任教。之后的一个时期,孟宪承先后在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高校任教,1952-1966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http://s14/mw690/0017qv0Nzy7ieRHsmHXad&690
大礼堂(思群堂)是大夏大学保存下来的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是古典罗马式,极富韵味。建于1946年,因纪念大夏大学老校长王伯群而得名。思群堂砖木结构一层,建筑面积646平方米,清水红砖外墙,有简洁的线条装饰,主入口饰四棵多立克柱。
大礼堂(思群堂)是大夏大学保存下来的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是古典罗马式,极富韵味。建于1946年,因纪念大夏大学老校长王伯群而得名。思群堂砖木结构一层,建筑面积646平方米,清水红砖外墙,有简洁的线条装饰,主入口饰四棵多立克柱。
http://s8/mw690/0017qv0Nzy7ieRyWz1J27&690
http://s14/mw690/0017qv0Nzy7ieRzmNyJ8d&690
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又叫红楼,建于1952年,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1452平方米。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http://s14/mw690/0017qv0Nzy7ieRzmNyJ8d&690
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又叫红楼,建于1952年,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1452平方米。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http://s5/mw690/0017qv0Nzy7igxpTLMw34&690
物理馆、地理馆、生物馆,落成于1954年12月,工字型布局,砖混结构中式建筑,中部四层,其余三层。也是华师大的标志性建筑。建筑已有些陈旧,挑出阳台装饰有水泥花纹。
物理楼,建筑也很有特色。
http://s16/mw690/0017qv0Nzy7ieXHdzQPbf&690
http://s7/mw690/0017qv0Nzy7ieXI7Izke6&690
http://s4/mw690/0017qv0Nzy7ieXHUzTl03&690
http://s7/mw690/0017qv0Nzy7ieXI7Izke6&690
丽娃河(西班牙语:Rio
Rita)是华师大校园里的湖泊名,也因此成为华师大的诗意名称和代称,在这座校园里完稿的作品经常被作者署以“于丽娃河畔”,因此非常著名。
丽娃河北端夏雨岛,小桥流水很有诗意。
体育馆与大草坪。
学校历史
大夏大学是1924年由因学潮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学生在上海发起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大夏以“自强不息”为校训,倡导“苦教、苦干、苦学的”三苦精神。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先后担任大夏大学校长。
大夏大学曾被誉为“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知名校友:郭沫若、田汉、徐志摩。大夏大学共办学27年,先后就读的学生近20000名,完成学业毕业者6000余人。
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上海圣约翰大学及附中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与校方激烈冲突,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私立光华大学。光华大学以“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为宗旨,提倡“读书运动与爱国运动并进”。胡适、钱钟书、徐志摩、潘光旦、罗隆基、王造时、章乃器等著名学者执教。光华大学建校26载,曾入校就读的学生共14000余人,毕业生总计40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知名校友:周有光、钱钟书、吕思勉、汪道涵、周而复、赵家璧、储安平等。光华大学校址几经变迁,其中1927-1937年位于大西路的旧校址,今为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
解放以后,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夏大学文、理科相关院系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大夏大学中山北路校址上与光华大学相关院系建立华东师大时,由大夏大学移交给华东师大的校舍,共计建筑面积17606平米。
后一篇:上海名人故居(11)·荣宗敬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