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南北中轴线最北端的古代建筑——北京钟鼓楼

(2018-04-05 18:04:34)
标签:

历史

文化

北京

钟楼鼓

旅游

分类: 神州大地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钟鼓楼,但北京钟鼓楼两楼前后纵置,相距百米,一改钟鼓楼左右对峙的传统,并且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前所未有。北京钟鼓楼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钟楼湾胡同临9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次去地安门都会看到钟鼓楼,但是多年来一直没有近距离地好好逛过,2017年秋末又去北京,于是趁着这晴空万里的日子去了一趟钟鼓楼广场,鼓楼票价20元,钟楼票价15元,钟鼓楼联票30元。

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http://s2/mw690/0017qv0Nzy7hnbCfoiJb1&690
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原名齐政殿,寓意取齐七政(日、月、木、火、土、金、水)。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该楼元末明初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齐政楼旧址(或说附近,或说偏东,不一)重建鼓楼。明代鼓楼按《北游录》所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时已是仅有台基而无鼓楼了。后重建,嘉庆五年(1800年)又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再次重建。现在之鼓楼即清代重修后留存之楼。

http://s15/mw690/0017qv0Nzy7hnbHF4GWbe&690
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鼓楼分两层,一层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南北各辟三个券洞;东西各辟一个券洞;东北隅设蹬楼小券门和蹬楼通道。

http://s4/mw690/0017qv0Nzy7hnbMKtSr13&690
沿着指示牌,在北门口的左侧的检票口检票之后,就进入北门口的北墙的东券门内,一进去就看到了南北倾斜成45°角的楼梯,一共60阶,一步步登上台阶,台阶有些陡,爮上去需要体力。

http://s9/mw690/0017qv0Nzy7hnbPNIHSd8&690
二楼宽五楹,深三楹,由36根木柱支撑着,四面有六抹方格门窗,方砖漫地。室外有宽1.3米的走廊,木护栏,望柱高1.55米,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

http://s15/bmiddle/0017qv0Nzy7hnbUNDfo2e&690
站在鼓楼二层走廊向南可见景山的万春亭。

http://s1/mw690/0017qv0Nzy7hnbZiRbOd0&690
鼓楼二层大厅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仅存一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刺刀所划。

现有25面更鼓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每天有七场击鼓表演,每小时一场,依据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而创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生活。

http://s16/mw690/0017qv0Nzy7hnc6v5Sf5f&690
鼓楼曾设“铜刻漏”计时,现已无存。依据相关史料,钟鼓楼文物保管所与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成功研究仿制了“铜刻漏”。

http://s4/mw690/0017qv0Nzy7hncf7ukHf3&690
从鼓楼出来,看到的就是新修建的钟鼓楼广场。

http://s13/mw690/0017qv0Nzy7hncqaoMs2c&690
钟楼在鼓楼以北约100多米处,原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后来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一起重建,成为钟楼,但不久后就再次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两年后竣工。这次为了防止火灾,建筑全部采用了砖石结构。

http://s8/mw690/0017qv0Nzy7hncqvH5Z87&690
钟楼为单体砖石结构,楼体建于砖石台基上。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通高47.95米,楼体高33米,檐下为仿木单昂单翘五踩斗拱。清代重建钟楼时,为防火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内部结构将天井、声道及传声融为一体,钟声通过建筑结构产生的共鸣,更加浑厚绵长,这在中国古代大型建筑史上可堪称一绝。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中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http://s1/mw690/0017qv0Nzy7hncxicfK40&690
钟楼东北角开一蹬楼小券门,登75级台阶至二层。

http://s8/mw690/0017qv0Nzy7hncCH5orc7&690
二楼四周筑有城垛,每面各有一座拱券门,门左右各有一石雕窗,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栏,望柱高1.6米。站在南拱券门,与鼓楼相望。

http://s2/mw690/0017qv0Nzy7hncL1D6pd1&690
报时的巨大铜钟,即悬于楼中央八角形木框架上。从南面上来,可以沿顺时针方向从南面的城垛走到东面,但之后就需原路返回,因为东面到南面的路是禁止通过的。

http://s7/mw690/0017qv0Nzy7hndmujQi06&690
钟楼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钟架,悬挂“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一口。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到24.5厘米,重达63吨,是目前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据文献记载,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炉熔铸。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原先钟楼内悬挂的并不是这口钟,而是同样为永乐年间所铸的一口大铁钟,但因为音质不佳,后来才改用铜钟。原铁钟则被置于墙边,目前已被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

http://s11/bmiddle/0017qv0Nzy7hndoSHSW6a&690
古代关于铸造这口铜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传说当年铸钟久铸未成,眼看限期将近,老铜匠华严心急如焚,女儿华仙跳入炉中,终于铸成了这口大钟。百姓为了纪念舍身救父的华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现仍有遗址可寻。

http://s12/bmiddle/0017qv0Nzy7hndrxbMD3b&690
从钟楼上下来,走回北门,看到了刚才进来时没有注意到的御制碑。御制碑为靖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建钟楼竣工时立。此碑为青石所制,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总高4.45米。碑额题为“御制碑文”,碑的正面刻有清汉两种文字记录的“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文为乾隆皇帝所撰,户部尚书梁诗正书写。碑阴《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由京兆尹薛笃弼撰文,常德陈方枂篆额,杭县许以栗书石,刻于1925年。

http://s4/mw690/0017qv0Nzy7hndxZpVV33&690
钟鼓楼与周边形成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区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暮鼓晨钟”现已成为市民对老北京的记忆,钟、鼓楼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老北京”的象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