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镇(2)·松江老城区

标签:
古镇历史文化松江古城上海 |
分类: 走遍上海 |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上海之根” 的称呼。
松江老城区的一些名胜地,主要集中在中山中路西林路至中山东路方塔路(约2.6公里)两侧。如果你自西往东游览一遍松江老城,不妨从中山西路永丰路路口起步。依次是秀南街->思鲈园->西林寺->程十发艺术馆->松江清真寺->庙前街->云间第一楼->松江博物馆->方塔园。名园醉白池离程十发艺术馆亦不过500米。
(一)仓城 · 秀南街
秀南街是松江保存最好的老街之一,沿街尚存众多明、清、民国时期江南水乡风格的古建。现在是永丰街道的仓城地区,是上海市3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永丰街道位于松江市河南岸,多粮码头,明代松江大米进贡京城,漕运船队从这里出发,故曰“仓城”。
年丰人寿桥,位于松江区中山西路永丰小学对面,跨老市河东段。石座水泥桥长20米,宽3.5米。民国19年松江当地士绅雷君曜为庆祝母亲八十寿辰而建,现仍保持原状。桥上刻有“年丰人寿桥”额。

秀南桥,位于秀塘桥西南,跨黄祥港入口处,与秀野桥相望,秀南、秀塘、秀野合称松江“三秀桥”。原先是石桥,现存的石座水泥桥于民国35年(1946年)修建。桥长8米,宽3.5米。旁边是观鲈楼,张氏宅(清)院落。


(二)思鲈园
思鲈园位于中山中路西林路口,是松江最新落成的一处休闲绿地,园中有多座古典样式的亭、台、楼、阁,清末民初的民居,二十四孝壁刻画廊,另二座介绍自魏晋以来直至元时期松江籍的文化巨匠的华亭陆机文赋影壁和松江三文敏公书画影壁。
(三)西林禅寺
松江西林禅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迄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初名云间接待院,院内有崇恩宝塔,气势恢宏,元初年毁于兵焚。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重建,改名为西林禅寺,并修建宝塔,俗称西林塔。
高大雄伟的山门飞檐斗拱系砖、石、木结构。门前四尊石狮守护佛地。墙上两侧“若般”、“脱解”道出佛教真谛。而由德高望重沪上名家杜宣老人书写的:“古刹立云间七纪兴衰尚留松江水,禅风到西林十方护持重显宝塔光。”一副对联更是道出西林寺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及众信崇拜之意。
西林塔共七层,高46、5米,塔势峥嵘荘严,三吴诸塔无出其右者,名播远近。迄今仍为上海最高的一座宝塔。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南宋云间接待院创始人高僧圆应禅师,故易称圆应塔。
“大雄宝殿”巍峨庄严,匾额由茗山大和尚所书,秀气玲珑。大殿主尊佛为释迦牟尼坐式说法像及二尊者,两旁有十八罗汉,海岛则供有观音大士和三十二应身像。
从西林路到人民路之间的这段中山路,今又称“华亭老街”,连同路南平行的缸甏巷,是老城区的主要商业街。新世纪以来,当地刻意修缮,路两边的庙宇、民居、商家建筑一律古色古香,牌坊雕塑间杂,别有情趣。
(四)程十发艺术馆
程十发艺术馆位于松江老城区华亭老街东端,于2009年4月10日程十发88周年诞辰日正式开馆。艺术馆占地面积2541平方米,馆舍为明清古建筑,艺术馆大门饰以飞檐和砖雕,门右侧墙上是金色浮雕的吴邦国题字“程十发艺术馆”;左侧是石刻的程十发自画像和书法。

艺术馆的生平展示区依据程十发先生长子程助的回忆及历史资料组合而成,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生平实物及程十发作品出版物原件。



程十发艺术馆的选址是程十发本人于2005年回乡选定的。他说:“我的祖居在松江府娄县枫泾镇(现为金山区枫泾镇),我的故居在松江城里。王宅是我的故里,是我住过几十年的家”。馆舍为三位清代名人住宅合并而成。

(五)松江清真寺
松江清真寺又称真教寺,又名松江真教寺,亦称云间白鹤寺(“云间”是松江古称,相传松江是白鹤的家乡,故名)。坐落在上海市松江县城西马路桥堍缸甏行内,已有600多年历史。
松江清真寺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伊斯兰寺院。也是国内保存较古的一所伊斯兰教建筑。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64-1367年)该寺是一座融合中国宫殿式古典风格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院。在布局上,松江清真寺保持了元、明时期伊斯兰教、寺、墓合一的传统风格。清真寺的窑殿和邦克门楼(又称宣礼塔)为元末所造,为阿拉伯“拱拜式”建筑,西侧的礼拜大殿是明代厅堂式建筑。1980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大门北向,前列照壁嵌有“清妙元真”4个砖篆大字。寺门额上有“敕建”2字,有内照壁,上书“清真寺”。
照壁又称影壁,是中国古建筑大门前特有的设置,形成建筑物的第一道空间,外照壁有标识作用,内照壁则作为内院的屏障,并使人产生空间变换的感觉。松江清真寺的照壁是伊斯兰教与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融合的象征,也是松江清真寺的历史见证。
邦克门楼始建于元代,重建与明代嘉靖十四年(1559年),后又历经修缮。邦克楼本是清真寺召唤穆斯林来礼拜而建的塔楼,而本建筑却是一座融阿拉伯与中国风格为一体的门楼,在全国清真寺建筑中殊为罕见。门楼上有精细的砖雕和古老经文,西面门额上的经文是:“安拉授意世间建造的第一座清真寺,是麦加的克白尔清真寺。”
礼拜大殿分前、后两殿。前殿为明代建筑,坐西朝东,穆斯林沐浴脱鞋后进入此殿聚礼朝拜真主,是伊斯兰教圣洁之地。冬铺地毯,夏铺凉席,整个建筑庄严肃穆。后殿为元代建筑,砖拱球顶,三面有门,殿内有礼拜超向之凹壁,屋顶施重檐十字,俗称窑殿、无梁殿,体现了元代中国与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


南讲堂建于清代,与北讲堂同为松江清真寺历代阿訇(宗教师)向海里发(寺院学生)或穆斯林乡老讲授经文、研究教义的场所,亦作为本地穆斯林议事之用。古代穆斯林在清真寺周围聚族而居,讲堂在他们的宗教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南讲堂现已辟为展厅,布置《松江清真寺与上海伊斯兰教》展览,供观众了解松江清真寺的悠久历史以及上海地区伊斯兰教的发展概况。
古桧柏——大殿北侧有古桧柏一株,植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古柏历尽风霜,依然卓然挺立,枝繁叶茂,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坊间穆斯林传说,明代大将常遇春曾拴马于此。
东南墙外一片陵园,即松江回回坟,为历代松江回民坟墓。据寺内碑记,元郡守纳速拉丁葬于寺内(坟墓现已修复)。
(六)庙前街
庙前街因位于松江东岳庙的南面而得名。东岳庙始建于宋代,千余年来,虽然历经盛衰,街况变迁,但这里一直是松江家喻户晓的一条老街。现在的庙前街经过整治,形成了一条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步行街,南北长150米,东西跨度130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街内各种商铺、餐饮点林立,成为松江老城区主要的商业街之一。
(七)松江博物馆
松江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地方博物馆。位于上海松江区中山东路 233
号。松江博物馆以征集、收藏、研究、陈列、宣传松江地区历史文化、文物为主。藏品包括陶、瓷、玉、金银、铜、木器等,计 5000
余件,并有古代典籍 2000 余套,其中有部分珍贵的善本、刻本。
博物馆始建于1915年1月24日,原名松江县教育图书博物馆,馆址设在旧城县议会。1937年毁于战火。1957年组建松江县博物馆筹备处,馆址设在松江醉白池宝成楼。1981年开建现馆。1984年2月建成,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10月1日开馆。李一氓题写馆名。2003年12月,松江区人民政府对馆内原有陈列厅进行改扩建,于2004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
松江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流沙沉宝》,着力展示迄今为止松江地区出土的历史文物,其中包括西林塔地宫、方塔地宫出土的宋元明清珍贵文物。
地宫模型

松江碑刻




松江碑刻


靖夷铁炮,1965年,县城南门小校场护城河中心出土。一门重500余公斤,长166厘米,内口径9厘米。1982年,又在同一地点出土一尊“靖夷”铁炮,长125厘米,内口径8厘米。据考,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夏,英军进攻上海时,敌舰曾在米市渡窥伺松江,清军曾开炮驱逐。后太平军进攻松江,清军水师曾多次与太平军作战,靖夷大炮似是当时的遗物。

(八)云间第一楼
“云间第一楼”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东路250号,原为松江府署谯楼,现松江第二中学大门口即是此楼楼基残墙。“云间第一楼”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破坏,仅存残架,后又毁于1951年台风,仅剩楼的残砖碎瓦和台基。在20世纪末,重新仿造新楼。1985年,“云间第一楼”被列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云间第一楼”门楼的建筑风格取我国传统的双重檐歇山顶式,楼面阔五间,全部用柱子撑起。楼阁高耸空中,面阔24.8米,进深10.10米,高约16米,颇为壮观。楼下中间为大门过道,门阔5.1米。古楼清水砖墙,翘角飞逸,古色古香,与宋代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楼阁式建筑相仿,是解放初全国范围内所存两处梁柱式溯楼中的一处。
前一篇:上海园林(6)·醉白池
后一篇:上海园林(14)·方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