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人故居(6)·乌达克故居

标签:
上海名人故居邬达克历史建筑邬达克建筑 |
分类: 走遍上海 |
邬达克故居的建筑颇有英国乡村味道,陡峭的石板瓦双坡屋顶占立面高度近一半,两端是高耸的砖砌烟囱,南立面设对称的山墙造型。底层采用红色清水砖墙,二层以上则是白墙,深色木构架露明,门窗套为粗砺石质。从本白的墙面、褐色的石瓦、黑褐色的外露木构架到红褐色砖墙,显得色彩协调,层次丰富。
http://s11/mw690/0017qv0Nzy7dc6joy8yca&690
http://s9/bmiddle/0017qv0Nzy7d9EkzERW98&690
番禺路旧宅是邬达克在上海最大的一个家
http://s9/bmiddle/0017qv0Nzy7d9EkzERW98&690
番禺路旧宅是邬达克在上海最大的一个家
邬达克在上海共有过四个家:1918年初到上海时他安家在赫德路(今常德路)13号,这里是一套简单的一居室。1922年新婚后的邬达克和妻子同住在在吕西纳路(今利西路)17号,这个融合了欧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筑风格的别墅,成为其在上海的第二个家,现在已不复存在。1930年,邬达克在哥伦比亚路57号(今番禺路129号,俗称“邬达克旧居”)择地建造自己的新居,这个带有英国乡村风格的住宅,是邬达克在上海曾经拥有的最大的一个家。1938年,邬达克入住达华公寓,直到其离开上海。
http://s13/mw690/0017qv0Nzy7d9EluOq83c&690
http://s4/bmiddle/0017qv0Nzy7dc6uZIxZa3&690
http://s13/mw690/0017qv0Nzy7d9EluOq83c&690
http://s4/bmiddle/0017qv0Nzy7dc6uZIxZa3&690
邬达克旧居是由他的朋友、著名建筑营造商陶桂林所办的馥记营造厂所承建的。1930年7月至11月,随着旧居建设工程的展开,邬达克陆续设计了室内的窗台、楼梯、厕所里面和天花吊顶的细部,甚至设计了部分家具,他还凭借与教会的关系,让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的小木匠们帮忙打造家具。
历经80多年后,邬达克旧居重新引发关注
在之后的八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番禺路的邬达克旧居曾作为德国领事的居所、商人邵修善的家,也曾作为中学的校舍、办公室和食堂。几经辗转,旧居产权归于长宁区政府,并为长宁区教育局所使用。2003年,邬达克旧居被认定为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旧居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http://s7/bmiddle/0017qv0Nzy7d9EusXZQa6&690
http://s2/bmiddle/0017qv0Nzy7d9EuG8Eh31&690
2013年,位于邬达克旧居一楼的邬达克纪念馆开始对公众开放。2014年上,海市建筑学会还授予此地科技教育基地的称号。http://s7/bmiddle/0017qv0Nzy7d9EusXZQa6&690
http://s2/bmiddle/0017qv0Nzy7d9EuG8Eh31&690
http://s8/bmiddle/0017qv0Nzy7d9EB2OLd37&690
1893年邬达克出生于斯洛伐克的一个营造世家,母亲来自匈牙利。长大后,母亲家族世代供奉的教会神职,曾经深深吸引了邬达克,但最后唸大学还是去了布达佩斯学建筑以子承父业。一战爆发邬达克被征赴战场,不久即负伤被俄军俘获囚战俘集中营。战俘营不断向西伯利亚转移,使得返回祖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邬达克于是冒死脱逃。西线的战事正日益恶化,只得选择向东方逃亡,1918年辗转到了哈尔滨、上海。
http://s8/bmiddle/0017qv0Nzy7d9E5mNlJ67&690
http://s3/bmiddle/0017qv0Nzy7d9EBdpya52&690
最初的想法就是赚点钱,可以回到祖国。从一名制图员做起,聪颖的独特视角加上天赋和努力,没有几年就开办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在之后的近三十年里,邬达克一共为上海留下了65幢经典建筑,包括“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歌舞厅、沐恩堂、市三女中五四楼等。其中,25幢被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名录。没有邬达克,上海的近代建筑史将会重写。
前一篇:上海名人故居(5)·蔡元培故居
后一篇:上海名人故居(7)·柯灵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