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昆曲:昆曲和京剧的差别
(2009-12-23 10:09:21)
标签:
昆曲牡丹亭白先勇京剧二进宫王佩瑜孟广禄王艳文化 |
在北大看上、中、下三部《牡丹亭》的第三部。初次看昆曲。昆曲和京剧的区别,一是不讲究唱腔的高亢和气势,而讲究唱腔的委婉。前一天刚在梅兰芳大剧院看完王佩瑜、孟广禄、王艳等人演的京剧《大·探·二》,那里面花脸、老生、花旦轮着转,时时高亢得要把天花板震掉下来的气势,和昆曲这轻歌漫舞实在是鲜明对比。第二,昆曲不注重唱本身,而注重唱词的文学性。往往一出戏,京剧三下五除二就把情节叙述完了,昆曲的唱词却极尽百般细腻之能事。这也才有京剧一两个小时讲的故事,时间跨度可以有几天、几个月、几年、几十年,而昆曲呢,则可能一出游园惊梦,即男女主人公在亭子里欢爱就可以唱一晚上。英文这叫elaboration。第三,在“唱”和“做”之间,昆曲以做为主。京剧可以听,昆曲则必须看,看演员的举手投足,每个细小动作的妙处。因为这些艺术上的区别,也造成在内容上,昆曲多只演些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故事,而京剧则可以演很多其他的内容。
剧场里的,观众大多来看热闹。看那男女主角漂亮的扮相、优雅的风姿等等。剧终谢幕时,这些学生拿着相机蜂拥到舞台前,对着主角小生和花旦一阵狂拍。说昆曲是高雅艺术,所以观众少。可是观众来,只看着艳丽多彩的角色,也不见得就理会它的高雅之处了。
归根到底,这等高雅的艺术形式,还是要有符合时代特点的作品出现。这《牡丹亭》虽然是经典段子,现在看来,从内容和思想上来讲,实在有些不敢恭维。当然,京剧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很多过去的经典段子,其所表达的价值观、思想等等,在今天已经完全难以让人理解和接受,对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讲,则更是如此。国家大剧院的“原创”作品制度,可以在昆曲中开展,比如上海的大剧院,就可以每年commission一部昆曲大作品,就像国家大剧院commission的京剧《赤壁》、歌剧《乡村女教师》一样。将来广州的大剧院也可以commission粤剧的原创大作品,这才是新艺术市场下,传统戏剧复兴的渠道。
如果没有新的段子创作出来,昆曲只能是个博物馆里的艺术形式。如果全国只有一两个昆曲团,每年排一两出戏(如《牡丹亭》、《桃花扇》),在全国各地到处演演,这个剧团要生存下来倒是没有问题,因为中国人口多,观众多。一个观众一辈子看一次昆曲,在任一时刻,总有足够的观众来养活全国仅一家的昆曲团。但如果全国只一两家昆曲团,那怎么能希望年轻人学习昆曲,怎么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昆曲演员。如此一来,昆曲只能绝迹罢了。
前一篇: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后一篇:从游800米到游四公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