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多晶硅(化工行业)的试生产、投产和达产

(2008-04-09 00:28:08)
标签:

多晶硅

天威

新光

杂谈

关于多晶硅(化工行业)的试生产、投产和达产

Shine2008    2008.4.9

我们知道,占多晶硅生产主流的是改良西门子法,另外包括流床法在内,都属于化工行业。试生产、投产和达产,是化工行业的基本概念之一,如果本身对这些概念满头浑水,可以想象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探讨的讨论质量,因此本人带头复习。
我们先看以下环保部门对化工行业从试生产到投产的若干规定:

1. 属于较重污染项目和一般污染项目的建设项目投产前需办理环保验收手续:
    (1)试生产前,建设单位必须向环保局环境管理科报告环境保护设施的完成情况和试生产时间,经检查同意后规定试生产时间期限。
    (2)建设单位必须于试生产期满后一个月内,向环保局环境管理科提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表(附环境监测数据),申请验收。环境监测数据可委托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监测。
    (3)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后,由环保局环境管理科批准验收申请报告。未经批准验收申请报告的建设项目不能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
    (4)建设项目超过规定的试生产期,污染物排放仍达不到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环保局有权责令其限期整改。


所以,试生产不等于投产,即使成功产出产品,试生产过程中发现重大问题,如环保排放、安全问题、重大工艺缺陷等,又不能解决,是不能进入投产的。
投产,全称叫正式投入生产,是试生产通过相关验收合格后的正式生产的开始。
达产,指的是生产完全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回过头,我们看“Jesse Piche说的DC Chemical开工后21个月没有投产多晶硅”,DCC开工建设期是2006年8月,公司新闻来源指出目前处于试生产,正式商业化生产预计在08年第二季度,以正式商业化生产为投产界定点,如果DCC在08年第二季度顺利正式投入生产,则刚好在开工后21到23个月,看来“开工后21个月没有投产多晶硅”或“开工21个月后投产多晶硅”均能成立,Jesse大师此话滴水不漏,真乃牛人也。当然,引用DCC开工到投产的时间目的在于以旁例说明大型多晶硅项目的生产建设期,因为我们看到国内不少报道中的生产建设期是远远低于这个时间的,而新光曾走了一些蹉跎时间,他的生产建设期也不能完全用来对照其他项目的建设时间。比如万州就喊出开工到投产1年的口号,祝他们好运。

关于“REC 6500吨新厂达产在09Q1末”,可以参考REC财报,我的理解达产=生产完全达到设计生产能力=full production
其中兰色是工厂建设期,黄色是产能爬坡期(ramp up),黑色是达产期(full producton)
 
添加lam4兄内容:
 
lam4:
尝试来个简单的通俗的解释

投产:投入化学物料进行整个装置流程进行贯穿,包括水联运和化工投料两个阶段,整个流程若胜利打通标志是有产品出来,产品是否合格一般不做要求,重点是整个流程的贯通,时间一般也就一个月左右,当然流程打不通另当别论

试生产:按照预先制定的工艺要求进行生产,记录各工艺节点的指标参数,对照和预先设计的指标参数的区别并找出原因,要求生产出合格产品,若与设计指标相差的远要对装置进行改造,此阶段对消耗不做过多要求,目的是为了尽快生产出合格产品,工艺流程和指标的相吻合,并编制工艺操作法,此阶段可长可短,短则半年长则2到3年,工艺越成熟,员工越熟练时间越短。完全的新项目,没有成熟工艺做参考的装置的试生产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失败的可能,有设计原因有设备原因(不匹配或者腐蚀太大造成泄露),整个试生产阶段就是一个拆了建建了拆的过程(我的亲身经历),这也安全事故最高发的阶段。依我的看法新光也就刚刚过了这关

达产:在试生产结束后,装置运行正常后,一般会进行高负荷生产检验装置的能力,和设计能力进行对比,一般都要有个爬坡过程,若顺利这时候企业的老总最爽的时候,因为看见每天的或者每周产量质量的创新高,若不顺利仍然要进行整改,换设备调整工艺,有的装置因为设计的不完善有可能永远达不到设计能力,因为这时候所有的设备,工艺因素都排除了,只能是设计根本上出了问题。若产量完成设计能力,就要开始降低消耗了,新光应该属于这个阶段。

达产后就可以编制竣工报告等待竣工验收了,时间一般是投产2到3年后。

国外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但国内正规企业的流程就是这样,当然作坊式小生产不包括在内

据我了解国内就是最普通的工艺的化工生产装置从投产到达产也要1年半左右。多晶硅不知道,因为到现在严格意义说新光还只是接近达产,没有完成达产。

国外的装置从时间来看大多08年开始投产,到达产时间快的一年多,慢的不知道多慢,所以产能的释放应该不是爆发性的只能是缓慢增长,对应下游组件市场以及铸靛切片能力增长(物理变化,工程相对较短)仍然是相对供应趋紧的

对光付下游市场研究不是很多,只是从多晶硅工程的建设时间的角度来看多晶硅的价格,问题的关键在于化工工程和物理工程之间的时间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