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关于语文课改及阅读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
(2011-01-29 13:20: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资料转载 |
关于语文课改及阅读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
温儒敏
一、关于课改
关于这次课改有非议,但是没有理由全盘否定。这是第八次教学改革,为什么要搞课改,不是政绩工程,是不得已而为之,可以说是被挤出来的课改。
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普遍存在两大弊端:
一是不讲差异,不重视因材施教;二是教育竞技化,考试竞争使得教育忽视人的自主发展,而在共同基础的知识上一较高下。
学生考试学科的负担太重了,心智不健全,发展不全面,局限在有限课程的有限知识的学习中,社会缺乏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2003年之后提出来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观念转变,实践起来举步维艰。这就是课改的目前局面,但是这已经是社会的核心话题,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心。
课改中的一些亮点没有亮起来:综合性学习;学业水平考试;选修课的开设;高考和中考仍然是指挥棒。
对课改要补台,不要拆台;要从长计议,不要激进颠覆;问题不少,不要抱怨。
课改和高考应该相生相克,共同改进。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在矛盾中互相促进发展。
我们要在目前高考的现实面前推进课改。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能改多少就改多少。课改和高考要共存,不能脱离高考的语境谈课改。高考要改革,促进课改。
课改是理想主义者发动起来,他们扔了几颗手榴弹就退回去了。这个局面需要一些建设者。有水平的老师既能让学生考得好,又让学生学得活,不至于陷入题海战术。
二、关于阅读教学
听说读写中阅读最重要,阅读要放在首位。现在的语文教学几乎完全指向高考,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没有读过几本书,对他们来说阅读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
阅读要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无法谈语感,无法提高阅读能力,无法积累语文素养。阅读除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还有一个功能,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要完全用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者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味,增加阅读量。不要随意增加阅读难度,要讲究教学梯度。教材有一点问题,多数没有难度的梯度变化。
最需要改进的是让学生多读。要讲求细读和涵咏。课堂设计不要太细化和模式化,给学生留出的阅读时间太少,更多技巧化的学习。不要太多朗读,不出声高效率的默读在高年级的学生那里要得到加强。
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现在课堂中问答太多,老师不断问,用问代替学习,引导学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不强,不去思考,没有自由度,这样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形成独有感悟和思考。这样的多问答,多是浅问答,缺少思维的深化。对话要建立在学生有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读中提出一些要求,例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形成文字,把思维条理化。课堂太细化,太模式化,未必就好。教师未必要课课精细化,可能也做不到。自然的常态的课堂一定不是精细化的东西,太过雕琢的课,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都已经设定了程序,这样的课就没有了生成,我们在这样的课上就被机械化了。
事实证明有独立阅读,阅读积累量较多的学生也能高考取得优势。养成阅读习惯是终生受益的,形成好的品味和基本生活方式。尽量给学生留出一些空间,自由阅读的空间,要有一定的宽松度。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带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要善于进行阅读链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有自己的阅读生活,有自己的圈子,与成年人不同,上网、博客、QQ等,其实这些语文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教学要关注这些。
完全指向考试的阅读,学生不知道阅读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成为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成为生活中滋养精神的一个习惯。这样的语文课和做这样的语文教师是失败的。
三、关于作文教学
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有些无力感。觉得不可教,就放弃了。基本上把高考作文与写作教学等同起来。
高考作文趋中率很高,达到75%,都是二类作文。这样学得好、学得不好的都得一样的分数。客观上说明教不教、写不写都一样。话题化作文太宽泛,不要教了,只要宿构和套作就行了。作文命题向大众意愿做些妥协,已经宽泛了,再回收很困难,大家集体反对,学生和教师觉得这样的命题不好写、不好应对,不是反思自己而是抨击命题的改革,以为是你的题目出错了。要你的命题迎合大众的浅易化要求,而不是我们自省我们的教学和写作有了问题,要向正确的路径回归。而且现在考场的应对作文,已经不是学生写的,社会集体应对,若不能有效应对反对的声音立刻出现了。这种形势下,要么进一步妥协,要么引导舆论逐步改变。现在学生文章中抒情的东西太多,而思考的思维的成分太少。这与课标的意愿不吻合。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评价分数不要吝啬,该给足分就给,提高给分的区分度。
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多年来我们有一种偏向,抒情类作文在中高考中容易得分,这发挥了引领作用,使得多数学生都希望在文字美化上下功夫。应该侧重在文字的表达,包括思考的能力,至于文采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形成误解,以为好的作文就是追求文采,要是美文。其实这不是一般的作文要求,做一般公民和一般社会需求不是要写文学类文字,以培养文人做目标。太在意文笔,忽视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这是不当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文字的修饰能力,而没有社会参与力和关注力,没有思考力,这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在套作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掌握一些技巧,不去用真心写作,说的不是自己的话,没有自己的思考认识,这样的作文不是自己的作文。作文要力避浮华,不要故弄玄虚,做些文艺腔,好像漂亮,但是空洞。学生没有一定的学习积累和思想积累,肚子里没有货色,就只有啊啊地连声抒情。堆砌辞藻,炫耀文笔,巧写开头结尾,多用排比和比喻。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是偏重于文笔,有很重的文艺腔。
高考鼓励这类作文,其评分标准发展等级有四个要素,深刻、丰富、文采、创见。我们教师把落实的重点放在了文采上。
话题作文开放度提高,不做审题障碍,鼓励了套写。于是新话题作文,增加了限定性。现在的高考作文偏重于感性和抒情,如北京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文人说这个题目好,其实这样的题目比较适合文艺青年和女生。
高考作文要有些知性,初中可以感性一些。我们要知道我们应该把学生往哪个路子上引导。
押题不要做;模仿作文在初级阶段可以,学生要多练笔;形成习惯。
写作可以呈现阅读化,促进阅读。读写结合很重要。作文课不要强求一律。还应该有一些技能的要求。训练应该有一定的梯度。
(选自朱昌元《北大研修日志之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