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早年年幼的时候一直暗恋家门口儿卖包子的翠花儿。
那时候没有勇气,明明喜欢却说不出口,任凭时间徒然度过。
后来翠花儿嫁给了做炒肝儿的狗剩儿,俩人一起做炒肝包子,也可以算是一种战略性的合作。
翠花儿出嫁的时候我还着实的伤心了一段时间。
后来看到翠花儿初为人妻那幸福的样子我也学会了认命。
决心要从新走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幸福。
但是翠花儿的影子却总是在脑海中闪烁,我喜欢翠花那纯朴憨实的笑容。
我说过,我喜欢笑起来很美的很和蔼的很温柔的女孩。
她,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笑起来很甜,能够展露一股和善与纯朴。
翠花儿就是如此。
所以附近的街坊邻居都喜欢去那里吃早点。
这几天回家,听母亲说起那个翠花儿。
据说是生了个胖小子,好像明年就要上小学了。
母亲简单的一句话又勾起了我的无限回忆。
回忆是美好的,但是有时候也带酸楚。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来了,梳了梳头,穿的人模狗样的就走出家。
打算看看翠花儿,看看她的变化,顺便还有她的孩子。
刚出了大院口,就隐隐约约的看到了翠花儿当年一直用的摊位。
一切还都是老样子,只是新多添了几张桌子。
摊子前面的还是那个大大蒸笼,透过袅袅上升的蒸汽背后现出了翠花儿的身影。
我几步的走上前去,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冲动和紧张。
一切都变得了平常,也就是因为没有了紧张,让我得以仔细的观察翠花儿。
翠花儿老了,岁月的沧桑已经深深的刻画在脸上。
当年那条曾令我魂倒的大长辫子也变成了短发,干净利索。
唯一没有变的就是那一脸笑容,比起从前少了些稚气多了些和蔼, 那是成熟女人的笑容。
无论是什么样的表情,那种感觉,令人浑身顺畅的感觉是永远的不会改变。
我要了碗炒肝和2两包子,坐在以前经常选择的角落坐下。
因为那里是可以看到翠花儿的最好的方位。
一切都是那样的普通与寻常,也许对她来说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过客。
昔日的面孔估计也早已忘记。
包子还是一样的香,因为我是在品味着心情。
看到一个小孩不停的跑来跑去,翠花儿也在忙碌中不停的训斥着。
那一定是她的孩子,和她一样有着一张可爱的脸和招人喜爱的微笑。
我招呼小孩儿过来,问道:你几岁了?
小孩掰开手指,伸出整个手掌微笑着向我示意到:5岁了。
那个笑容仿佛是当年稚气未消的翠花的复刻版。
我伸出手去摸了摸小孩的头。
这时翠花走了过来,训斥着小孩不要淘气,一边擦着桌子一边说到。
“多少年没见了,你还没变样”
“老太太经常来,就是不见你。知道你出国了,还是经常回家看看吧。”
“包子够么?炒肝儿再加点儿稠的?”
。。。。。。
其实那是我和翠花儿的第一次对话。
那天她说什么也不肯要我的钱,说是多年不见的老邻居了,怎么能收钱。
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那一时刻我是幸福的。
我喜欢翠花儿的原因就是因为觉得她很朴实,很平凡,也接近我的生活。
--------------------------------------------------------------------------------------------------
后记补遗:
翠花是个编造出来的人物,应该是比木九大上2,3岁的设定。
木九高中时期,16-18岁
翠花同时期,19-22岁,翠花22岁结婚,与卖炒肝儿的狗剩儿,年龄设定27岁
翠花应该是河北某农村出来的姑娘,善良纯朴。
家乡受灾,17岁时故随父母与弟弟举家迁来北京淘金。
初来异地,生活不适,周转迁徙各地,翠花父母辛勤糊口度日。
2年后小有积蓄,翠花父母便在木九小区附近开起了早点摊儿,翠花一同。
家里的期望全部寄托在翠花弟弟身上,读书,受教育,入大学,最好将来走仕途可以出人头地。
这应该是那个时期一个最典型的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底层家庭。
在翠花一家早点摊出现时,木九刚步入高中,正值花季。
翠花的那种羞涩的纯真,那种憨实的甜美,那种姐姐般的成熟和努力生活的姿态汇集成这个人物。
从而使那个时候未经世事,青春涌动的木九为翠花儿而倾倒,而痴迷。
所要表述的是一种类似于早春般的心情,那种欲求欲探寻的骚动。
早春的特点便是如此,涌动,躁动,顶破泥土的生命力,未经世事。
但是至于结果,对于早春来说是没有果实的,因为那是一个发芽的时节。
如同韩愈那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就是《曾经一段记忆》中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