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五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2014-10-11 14:37:07)
标签:

传统文化

《老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分类: 传统文化教案



 

二、《老子》(五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学习目标

1老子简介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2体会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3、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知识链接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汉族,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的河南鹿邑县,由此确认老子为河南鹿邑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学习内容

一、入境生趣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让学生说说对老子的认识: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音声相和,前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得以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长与短相对立而得以体现,高与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与声相对立而和谐,前与后互相对立而出现,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己能,立功而不甘落后自居,也只有他不居功,其功绩才不会失去。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 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展示提升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达标检测

1.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2.“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学习小结 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反思不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