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 大 镜 》教 学 设 计
(2017-03-16 09:12:02)分类: 优秀案例、课例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1.《 放 大 镜 》教 学 设 计
一、教材简析:
教科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先是让学生回忆科学课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填写网状图和交流讨论,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
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活动目的是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
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希望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并比较它的镜片和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有什么不同,发现其中的秘密。
二、教学背景: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重点: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凸”“透”镜。
难点:放大镜放大倍数与大小无关,与它的凸度有关。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在人体的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最多。那么,请你猜一猜人的肉眼能看清的最小物体有多大呢?
生: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预设,单元导读里面有介绍)
教师:如果要观察更小的物体,怎么办?
(板书课题:放大镜)
教师: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学生:根据回忆汇报)
构造是怎样的?(板书:构造:镜架、镜片)
2. 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师引导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3.了解放大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二、观察事物,掌握方法:
1.讨论: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呢?
2.一分钟后,学生汇报。
3. 师结合课本、课件,边示范边讲解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正确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法一:移动放大镜,法二:移动物体)
4.考考你:现在大家用放大镜观察记录单下面的字,齐读出来!
三、进入微小世界,比较中发现细节:
1.(1、2、5、6组)先用眼睛看下自己的手背,再用放大镜来观察。
(3、4、7、8组)先用肉眼观察一块布,再用放大镜来观察。
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将新发现记录在科学记录单上。
2.交流,比较:用眼睛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
观察内容 |
手背 |
一块布 |
用肉眼看到的 |
|
|
用放大镜看 到的新发现 |
|
|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的作用: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3.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比较平面镜与放大镜的镜片,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放大镜镜片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做凸透镜。
过渡:是否中间凸起的透明器具就具有放大作用呢?
4.生活中的放大镜,教师出示盛满水的烧瓶、烧杯、集气瓶、透明水杯等。
实验要求:(1)两人一组,每组一个圆底烧瓶和一个烧杯,都装满水;(2)分别用这两个器皿观察物体,看看是否有放大作用?
这些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预设: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你还有什么发现?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直径大的?透明度高的?凸度大的?)
小结: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五、结课,拓展延伸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2.练习(课件)
3.(机动)课外制作各种各样的放大镜(根据学生材料制作)。
六、板书设计:
1.1放大镜
特点:“凸 透”镜
附件:
比较:“用眼睛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
观察内容 |
手背 |
一块布 |
用肉眼看到的 |
|
|
用放大镜看 到的新发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