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  新泉中小  张炎祥

(2017-03-15 15:18:58)
分类: 教学反思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

                 新泉中小  张炎祥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时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构成。第一个活动,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用同样的纸折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改变材料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第二个活动,研究瓦楞纸板的形状结构。在本课的教学中材料的准备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通过教学,我认为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第一:充分利用前一节课的所学进行实验

这一课的引入我从前一课的内容导入,回顾演示了增加梁的厚度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试验。通过前一节课的研究知道了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它的宽度和厚度有关,我们还猜测可能和它的形状、材料等因素也有关,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些因素,自然将两课的内容连贯在一起,这也有利于解释为什么形状改变后,它的抗弯曲能力增加了这么多,并且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很自然得想到了前一课的实验设计。在课堂上,我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让学生先猜测这些形状的纸条大概能承受多少个垫圈,然后自己动手试验进行验证比较。让学生结合前一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并且注意怎样控制试验因素,做到试验的公平性。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形状的改变,它抗弯曲能力的增强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第二:非常重视课上的重点实验

课前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长、宽、厚薄都与平展的纸一样的纸折成的“U 型、“W”型、“口”型和圆形的纸梁,并且让学生自己带好垫圈。同时还让他们带好瓦楞纸。

在第一个活动中,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在实验前先让学生说说实验中变量的控制,要注意测试的公平性,纸梁架空的距离一样,放垫圈的位置一样,特别是平展的纸的放法,要竖着放,这样才能保证和那些折成形状的纸放法一致。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口”型和圆形的纸梁放垫圈时不大好放,垫圈一直要滚下来,如果按照实际生活来看,应该将垫圈放于外面的上方,然而按照实际的探究来看,上面是根本放不上的,那么就可以做一个小小的调整,将垫圈放在“口”型和圆形的纸梁里面,可能这样会避免垫圈的滚落。所以在每次准备实验材料前,最好教师能自己进行操作,使材料的准备更充分,使材料的使用更科学。

第三:注重学生节约习惯的培养

    在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实验时,需要用到很多张纸。为了使学生少用纸,我在学生做实验时先指导学生看看先做那种形状最好,然后再进行实验。同时在学生做完实验之后注意把纸搜集起来,可以留给下一个班备用或参考。再一个班上课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上个班留下的纸进行实验,实在不能用的可以再跟老师要纸。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

第四: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有的学生课前带来了瓦楞纸,使得探究得以比较好的进行。通过利用解剖的方法来观察瓦楞纸的结构,通过比较观察各部分的厚薄和软硬,对瓦楞纸做成这个形状的原因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发现了瓦楞纸板有三层或五层,中间一层或两层是波浪形的,这几层薄纸板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结构使瓦楞纸板的强度大大增加,比把三、五层薄纸板平粘在一起强度大多了。然后我又启发学生,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或疑问,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较复杂的形状结构前进。推而广之,学生对生活中如钢材、铝材做成这些形状的原因也有了科学的解释和理解。

但是在这节课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个别小组实验时不同条件成了两个,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实验的指导。

第二:对纸包装箱纸的准备不够到位,致使学生观察不全面。

第三:对学生实验中垫圈的放置不能做好指导。

总之,通过本次公开教学,收获很多,我会好好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努力建构有效科学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