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学反思 宣和中小 黄进军
(2017-03-15 15:13:56)分类: 教学反思 |
《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学反思
宣和中小
《神奇的小电动机》是六年级科学上册“能量”单元第五课的教学内容。在前面的几课中,学生对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了解了有关电磁铁的知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产生磁,再利用磁极的相互作用,使转子转动起来。电动机的发明使人类大量使用电能成为可能。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由其构造而推想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后,学生将加深对电和磁的了解,完善“能量”概念的建构。
六年级学生经过了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初步具备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前期的教学反馈情况,学生对电和磁的研究是感兴趣的。小电动机是学生在电动玩具中常接触到的物品,对其工作原理开展研究,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其中,对小电动机“换向器”的观察及对“小电动机是怎样转动的”进行合理推想是本课成功的关键。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凸出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程特点,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串联相关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教材的编排在科学概念的建构上呈现分学段螺旋上升的特点。“磁铁”是三年级下册的知识;“电”是四年级下册的知识。学生要了解“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就要把“磁铁”及“电”的相关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怎样做才能有效地串联相关知识呢?我在课的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出示磁针和一块条形磁铁。提出问题“你有办法在不接触到磁针的情况下让磁针转动吗?”当学生上台演示后再问“你能告诉大家这是为什么吗?”通过“问——思——动——说”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全体学生把磁铁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为本课的教学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改进实验装置
“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观点,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却是见仁见智。《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有两个:一是对小电动机“换向器”的观察,二是对“小电动机是怎样转动的”进行合理推想。40分钟的课堂,要完成“观察——分析猜想——实验验证”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显得环节过多,有走马观花的感觉。怎样把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经历更深入的思考、分析、推理过程?我把目光放在了实验装置的改进上。教材中有关于“转子支架”的组装材料及组装方法说明,如果按照教材安排进行教学,的确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等。但是,把时间过多地安排在这个环节就会挤占观察及分析推想的时间,而且要组装好一个能用的“转子支架”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由于各组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放手让学生自主组装支架,必然影响教学的有序进行。而一旦无法组装出一个能用的支架,失败的打击远大于能力训练的效果。基于以上考虑及我们班级实际,为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我在课前对“转子支架”进行了改装,在课上学生只要进行适当的调试就能进行“让转子转动起来”的验证实验活动,不仅大大节约了组装时间,让大家有了更深入观察思考的空间,而且大家都有机会见证电动机“通过电与磁的相互作用让转子转动起来”的工作原理。
三、活动贯穿课堂
小学科学课程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活动贯穿整个课程。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逐渐认识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科学知识。在一个具体的课例当中,活动的合理安排与否、时间的恰当分配与否、内容的前后衔接与否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使用条形磁铁让磁针转动起来——分解、观察小电动机的内部构造——推想小电动机转动的原理——让转子转动起来,验证猜想。第一个活动回顾有关“磁铁的性质”的知识,有助于理解小电动机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的原理;第二个活动重点观察小电动机外壳上有磁铁,转子的构造像电磁铁,“换向器”能不断改变通过线圈的电流方向,使转子的磁极与外壳上磁铁的磁极始终保持互相排斥状态;第三个活动是思辨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基本推想出小电动机转动的原理;第四个活动是对推想的验证,还能发现影响转子转动速度、转动方向的因素。四个活动环环相扣,围绕“小电动机通电后为什么会转动”这一主题而展开,各有侧重,又不乏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学生的探究欲望高涨,参与者众,效果是良好的。
当然,本课须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
1.实验装置的改进上还须进一步完善——我所使用的改进材料为铝芯线,其导电性比铜芯线差些,实验用的电池有些电量较弱电流小,在实验过程中就不容易让转子转动起来,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另外,支架的稳定性不够,给调试带来了麻烦。后期的改进须要用铜芯线代替铝芯线,而且支架的稳定性要加强。接主支架的地方要牢固,另一端用于安放转子的圆环要大小合适,刚好能让转子芯穿过,能自由转动就行。圆环不能太大,否则转子容易脱出;也不能太小,否则摩擦力太大,转子转动不起来。
2.在时间的把控上加强协调——本课把“观察”和“推想”作为重、难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就相对少了,再加上实验装置的因素,有些小组就不能独立让转子转动起来,而且“玩”得不尽兴。在课的设计上,原本有一个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帮助学生了解小电动机转动原理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把不可见的电流方向、转子磁极的改变及转子转速的改变都显示出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整理本课所探究的知识。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不够显得过于仓促了。后期教学中,要加强有效观察的指导,加强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想的问题指向性。
3.长期抓好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从三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程后,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要做到有实验必做,人人必动手,小组内人人有分功,做好分功轮换,保证所有同学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训练提高。还要指导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协作力,树立团队意识,要在成功时听到欢呼,在失利时听见惋惜。
每一堂课的得失都引人深思,我们要不断总结,力争成果最大化。以上为我执教本课的反思,与同行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