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像科学家一样 ——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读书心得

(2017-03-13 15:11:04)
分类: 读书沙龙

《儿童像科学家一样 ——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读书心得

作者:【美】克里斯汀.夏洛   劳拉.布里

       这是一本美国人写的有关“建构主义”教学的书,对“建构主义教学法大家都早有耳闻,但总感觉困惑多多,通过这本书有更透彻地了解。当《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此书的魅力正在于两位美国作者对儿童的理解和阐释。

     儿童像什么?我们经常会说儿童像钢琴家,儿童像诗人,儿童像画家,儿童像……

如果说,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你会是什么感觉?

     这一句话,包含了对儿童能力的信任和支持。 当我们把儿童当作科学家的时候,教师的角色,就可能发生转换:从主导到支持者、观察者。这些变化,其实需要教师以及课程和内容,围绕儿童的自主中心地位来设计,这对教师是有挑战的。对儿童的科学教育,向来很难,老师感到累、孩子也可能不感兴趣或者难以理解。这本书把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给了孩子,原本深奥的科学知识,充满了孩子的喜悦和教师的智慧,我们似乎都能感受到孩子的快乐和激动,即便是他们把材料弄得杂乱无章,我们也都可以接受。

    《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原著包含的不再是单独一个课程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大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态度,这对我们今天的儿童学习和教育是非常有启发的,它可以延伸到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等方面;

就是以建构主义为主线。它建议教师把儿童看作是理论的建构者,选择建构主义的科学课程模式并进行学习环境的创设。

    《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一书中关注的焦点是儿童:他们怎样来体验世界,如何与他人交往,怎样提出问题,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怎样建构知识等等。当我们观察儿童并试图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和学习时,我们发现儿童与科学家之间存在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

      一、通篇阅读的方式改变原有看法

通篇阅读此书,从理论的高度重新感受了在儿童眼中的科学,改变了以往对儿童科学方面的认识。原本我们一直期望孩子对专职规则能够遵从,将权威作为真理的来源,认为知识是从承认向儿童的传递,因此我们的教育环境容易产生“非自主性”。而书中的观点是当给孩子机会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我主导的情景中尝试,就能够促进他们自治的发展。当我们设计课程、确定成人应该如何与幼儿互动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孩子智力发展和心理自主的双重需要,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二、通过案例的展示来理论联系实际

本书中有非常多的案例当作者阐述了一个观点之后,便会用相关的案例进行解说,以证实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观点进行指导的。由于书中是从儿童是科学家的观点出发,因此案例中的事例也是从此角度出发,呈现多方位的观察。对于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有着直接的效仿以及提升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吸取他好的一面,有用的一面,但是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关注的点也不同。案例中所展示的材料和理论对我们中国的儿童教育并不能拿来就用,存在的问题有:硬件条件不足,收集材料存在困难等。因此我们要遵从儿童是科学家的观点之下,注重他们的自主性、发展性、创新性,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活动让幼儿去探索。

      三、分门别类的方法来诠释建构知识

书中用不同的方法来诠释儿童是如何一步步地构建知识的。首先理论构建的过程是充满错误、冲突、何矛盾的过程。它也必须是这样的过程!因此,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除相应的环境外——即具有多种材料、提供了多种可采用不同斜面与物体的实验方式,除儿童自身的信心与变通性外,我们还必须承认理论冲突的作用,承认矛盾和“错误”时理论建构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其他领域,我们一直鼓励把操作视为儿童建构知识的主要方法——在操作中,儿童亲自进行,直接参与,与物体和材料发生互动。这同样也是我们现在所运用的方法,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手眼协调运用自己的感官来获取新的知识,另一个方法则是观察,因为在自然界中的物体和材料通常都是有生命物质,尽管对他们进行操作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却不被允许,替代操作的方法是观察,儿童天生具有的,同时也是我们希望促进的好奇心,正是源于这种对自然界的积极观察——不引入注目的,不包含有操作的观察。

     儿童是科学家,他们真正积极地进行实验操作,建构他们有关世界以及世界运转的日渐复杂的理论。正如皮亚杰所说:“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造就这样的人:他们具有进行新工作的能力,而不只是重复人类已经做过的事情——即那些富有创造性与创新性,善于发现的人。”我们也正是朝着这方面做着努力

     书中的每一个事例,让人感到好象作者在跟我们讲一个可爱的故事:讲与孩子的互动,讲自己的感受,好象我们也身临其境,偶而我们会对孩子一些可爱又可笑的表现笑出声来,或者可以有一种冲动告诉作者我们和他有着同样的感受,甚至可以和读者会心一笑。丝毫没有一般阐述“认知科学”书籍的晦涩和难懂。

书中有一则故事,在第三部分的第七章中,讲到“教师为儿童树立榜样”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发现那只叫燕麦片的宠物鼠死了后,她不仅和孩子一起讨论了宠物鼠死亡的原因,还让大家讨论如何来处理宠物鼠,并让大家感知生命和死亡……其实,我们在自然角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小动物的死亡,而我们经常会简单的处理掉了,从没有想过让孩子进行这么深层次的讨论。无论这位老师处理讨论的方式,还是在此情景中她所引入的资源,都能够使这个经历对儿童来讲富有意义和教育价值。

     特别是其中第三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可以让我们对班级环境的创设有了新的想法:

1、顺畅的交通流动能够支持儿童的科学实验。

教室中交通的流动不能破坏正在进行的活动,虽然,我们现在的班级空间比较狭小,幼儿人数又多,也要留出一条通道,让幼儿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活动时不受制约,不会影响其它区域中幼儿的活动。

2、材料提供尽可能考虑到灵活性。

书中提到:“不管你用什么材料,都应让它灵活地适用于一些不同的用途,使它可移动并且可变化”。我们可以环顾教室里的任何一样物体,尽量灵活的适用他们,如:铺在地上的地毯,可以贴在墙上,铺在桌上;普通的桌子、椅子,翻转过来,就会立刻派上不同的用场,改变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3、投放材料的可接近性。

以前我们在创设环境的时候,总是会想法设法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其实,有时候,投放过多的材料也会给幼儿造成负担。给孩子合理数量的选择材料的机会,确保材料的可接近性要比给孩子提供一大堆的材料有益。

4、允许合理的噪音和骚动。

书中提到:创设建构主义社会情境的第一步是允许幼儿在课堂上发生合理的噪音和骚动,而这一点,对我们老师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应该逐渐改变让孩子安静、安静、再安静的想法,因为孩子们兴奋地、真正地投入到活动中的时候,肯定是多话且主动的,他们通常会有很多语言,有时甚至会大声的交流、叫喊、打断对方的讲话等,可能还会跑来跑去找东西。如果老师限制他们的这些交往活动,他们就很难在活动过程中主动的进行学习和探索。

    《儿童像科学家一样》的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的实例给读者介绍了儿童面对未知而做出的令成人惊异的探索,并由此得出了儿童像科学家一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针对所有孩子的。

当然,尽管我们说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但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科学家,光有科学家一样的眼光和情感是远不够的。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的限制,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引导。建构主义强调,教师是呈现者、观察者、提问者和设问者、环境的组织者;是公关经理、是儿童学习的档案管理员、是课堂文化的贡献者、是理论构建者。从这一点说明,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起了巨大作用,书中作者还列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事例来阐述这一观点,比如,“蜘蛛”案例。这一案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对儿童兴趣的敏感察觉,对生物关键概念的清楚了解,教师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教育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活动的良好设计与引导技巧,是让儿童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的重要保证。

总之,本书关于儿童像科学家一样的说法,为我们教师探索自身作为儿童理论建构的促进者提供了指导;书中精辟的理论、生动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它将指引着我们付诸行动以促进儿童的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