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就有收获 坚持才有奇迹 ——读《致教师》有感
(2017-03-13 11:41:03)分类: 读书沙龙 |
行动就有收获
读《致教师》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又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有几点体会是从未有过的。
一、关于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
还记得自己刚走上教育岗位时手忙脚乱的经历,以及一次次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二十多年的我,仍然保有当初的一份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学生。当一个个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二、关于阅读
书中详细介绍了“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新教育的晨诵,不是让学生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读,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对比我们平时课前的晨读、午读,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与学业有关的知识性的阅读。比如:读课文、背古诗、读英语。朱老师的这种大教育观的阅读可能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更有利于孩子一生的成长。但是我们面临的仍是一个应试的时代,不正视这一现实也是不切实际的。我想,既要让孩子欣赏母语,也要让孩子有一定的应试能力。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做的是站在大教育观的角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通过师生交流,共享语文学习的美妙,同时也必须夯实基础,让学生尽可能的全面发展。
读书有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者的共识。与朱永新教授相比,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爱仍然停留在浅层次上,没有他的境界高。平时我们口中的为了学生好,更多的关注的还是学生的学业。当然这与当下的教育体制有直接关系。因为关注学业,老师围着考试内容转。学生为了完成考试内容忙,其间尽管我们也在尽力改变教育教学的行走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得有成绩才行。朱老师对学生的大爱和深深的思考。朱永新教授是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他对教育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和献身,为中华民族的教育腾飞,返璞归真,发起草根新教育行动,实在令人敬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也应该时时牢记朱教授的倡导,努力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思考问题、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四、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新教育实验中“个性论”一节中有这样的论述“新教育实验崇尚的是个性,每一位老师都拥有自己的个性,都拥有自己的特长,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崇高论”中讲到“新教育实验认为,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就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我很赞成这些观点。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沐浴人类崇高文明的阳光,感受美好的情感,塑造自己的人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我们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只用学业成绩这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努力使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成就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
最后,用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