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II》心得体会——吴剑平
(2017-01-08 16:34:41)分类: 读书沙龙 |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II》心得体会
连城县实验小学
听课是个人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参加工作20多年来,我听了许多节课,有身边同事的,有他校教师的,有参加比赛的,也有展示观摩的,从听课中,我学会了很多。然而,作为专门研究课堂、追求课堂效率的我们又是如何来听评课的呢?在看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II》之后,我受益匪浅。我对课堂观察这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也有了些许感悟。
一、精细过程 精致课堂
初读这本书,我首先明确了课堂观察就是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是课堂观察“为什么、是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通过观察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改善。课堂观察不但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而且以往的听评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教师的教态、素质,关注教师的语言、动作。学习了《课堂观察》之后,我了解到课堂观察就得如此细致,把复杂的课堂细化,细到每一次提问,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演示,每一句讲解……也许如此合作的课堂观察、如此专业规范的课堂观察一时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但我觉得它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课堂观察要求老师把思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有准备的走入课堂进行观摩。要听别人的课首先要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准备中,除了熟悉课程内容,了解学生状况等,确定正确的课堂听课理念是最重要的,要选择好课堂观察点,有效听课。比如:是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还是观察小组活动效应;观察老师课堂时间分配还是课堂活动;是否面向全体等。
在课后评课时,老师要对自己记录的内容整理、用事实、数据说话,用理论说话,这样的评课有理有据,发自肺腑。课堂教学活动不是为了鉴别或者改造被听课人的课堂,而是为了通过课堂观察活动提高上课人和听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我们走进别人的课堂可能会发现值得借鉴的长处,也可能会发现一些不足。那么老师在经历了课堂过程,走出别人的课堂之后就要反思,这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的课堂以后要注意什么。以此来服务于我们自己的课堂。 比如着眼于学生投入状态来评课。学生课堂投入状态可从手、口、眼多方面反映出来,所以站在这个观察点的听课老师一定要坐在学生前方观察。老师课堂观察时,可以从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问题入手,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或者老师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是怎么参与的,效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课堂观察的意义在于其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在观察之后对被观察者评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而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比较有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