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神秘百年老宅
太阳渐渐落山,暮色之中,榆树市泗河镇双榆村6组的一间老宅显得极为特别。老宅院墙的砖显得年代久远,两侧涂有标语,门口还有供销社的牌子。看上去就像是穿越了时代。
据传,老宅建于清朝嘉庆元年,原属一户姜姓大户。解放后,姜姓大户的房产收归国有。后来又分给了现在的主人阚守杰,一直作为村里的供销社。期间,老宅经过几次修缮,现在依旧坚固。
历史气息
有仨时代标志
老宅的院墙高超过2米,长共计30多米。墙用青砖砌成,历经风雨侵蚀颜色已经变浅。门口台阶约有40厘米高,已经被磨得发亮。整体感觉古色古香。
院墙两侧,分别涂有两句标语,白底红字,旁边画着共青团徽。
大门口上方写着供销社的名字,两侧的黑板上写着日常供应的用品。让人又回到了现代。
老宅的院墙,就让人感受到三个时代的气息。
进入老宅的院落,满地青砖,一侧堆着玉米。老宅的屋子占地200多平米,砖木结构,屋檐采用了双层椽子,横档都雕刻着花纹,屋顶的两个角上,还各有一个“忠”字。
“这房子可有年头了,都不知道多少年了。”一村民从宅子里出来时说。
解放以后
开47年供销社
12日下午,老宅的主人阚守杰坐在窗边,手里还握着拐杖。他的妻子和儿子在屋里忙活生炉子。“屋子没有供暖,只能烧炉子。”阚守杰说。
炉子在屋子的正中间,铁皮烟筒就有十几米长,阚守杰的儿子用炉钩子翻动着炉子里的煤灰,准备烧水,让屋子里暖和一些。
阚守杰今年67岁,从20岁开始,他就在老宅子里经营这家供销社。后来结婚、生子,也一直没离开过。直到现在他年纪渐渐大了,腿也不好使了。阚守杰说,这房子原来是地主的,解放后收归国有,之后分给他做供销社,一开就是47年,一直服务附近的村民。
现在,供销社还经营着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小到雪花膏、牙膏、牙刷、指甲刀,大到锯、自行车轮等,另外布、肉等生活必需品也应有尽有。
几次修缮
没开裂 没变形
“还不错,这么多年了这房子还一直能用。”阚守杰说,历经多年,老宅仍然坚固,墙体没有开裂,整个房子也没有变形。
阚守杰说,这主要是房子已经经历过两次大的修缮。一次是在1948年,当时他只是看到房子原来的主人在修房子,但具体修了哪里并不知道。“他家雇了一帮人,很多人都看见了。”第二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天棚已经开裂,也有几处墙体不行了。阚守杰就找人修了一次。另外院墙也修过。原先院门上有很多装饰,有“哮天犬”等雕刻,后来都被拆除。
现在,阚守杰最担心的是房子时间太长,再过一段时间会成为危房。“就怕以后连修都没法修了,我们还得另找房子。”
老宅来历
建于嘉庆元年?
“这房子的历史很长,但具体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村里的老人应该知道点吧。”阚守杰说。
双榆村6组年纪最大的当数已经91岁高龄的杨玉君。当记者问起老宅的来历时,杨玉君说:“年龄大了,都不记得了,反正有我的时候,这房子就已经很多年了。得有200多年了吧。”
村民李先生说,他的爷爷生前曾讲过老宅的历史:老宅始建于清朝嘉庆元年,也就是1796年,当时是东北一个姜姓大户建的。姜姓的家族是做生意的,生意遍布东北。
“当时盛传,老姜家在这边做生意从不住别人家,他们家每隔几十里就有一片这样的宅子。就像古时候的驿站似的,走累了就可以休息。”李先生说,对于村里的老宅他们更了解,原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米,后来很多村民盖房子,加上村里建小学都占了当时老宅的地方,已经拆了很多,现在只剩下供销社那一处了。
该村历史
乾隆时有记载
据《榆树县志》记载,泗河镇双榆村6组原名腰双榆树,乾隆初金氏立屯。距这里不远,就是泗河镇泗河城古城址。据记载,古城址周长1335米,黄土夯筑,墙基宽8米,墙残高2.5-3米,四角有角楼,城门2处,散布物为残砖碎瓦陶片。
对于阚守杰家老宅,《榆树县志》并没有相关记载。但根据现有记载,阚守杰家老宅与当时建筑风格十分相似。泗河镇宣传部门相关人员表示,他们正在收集资料为老宅的历史提供依据。
记者 李博/文 王振东/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