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云南腾冲图书馆和顺 |
分类: 渝帆游记 |
到腾冲旅行,和顺是必须要去的,这个坐落在中缅边境的古镇,因其封闭、传统、安定的环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这里曾是马帮重镇,也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腾冲石头城因战乱而毁,但和顺古镇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而且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
http://p1.pstatp.com/large/50a8000238fc6b71fdd1
到和顺古镇参观,那么位于双虹桥畔的和顺图书馆又是不得不去的一个地方,和顺图书馆创办于1928年,藏书8万余册,其中古籍、珍本1万多册。是全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http://p1.pstatp.com/large/50ab0000006baa2c33a0
该图书馆为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由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组成,由当地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而捐资创办,目前和顺图书馆有6个阅览室,4个书库和动、植物标本室等,依然吸引着不少当地村民和外地游客来此阅览、参观。2006年,国务院将和顺图书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p3.pstatp.com/large/50a90001e5364ed86081
http://p3.pstatp.com/large/50a90001e5330d5ac703
进入图书馆大门,首先看到几块笔力苍劲的匾额,其中“和顺图书馆”是胡适先生所题;“民智源泉”是著名数学家、曾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先生题;“文化之津”是国民党五大元老之一、曾任故宫博物院第一任管理委员会主任的李煜瀛先生题,每一个题词都很了不起。
http://p3.pstatp.com/large/50a90001e5374443fdbd
步入大门,登石级而上,至西式造型的平顶拱形中门,门额悬胡适先生题书馆名。中门内为花园,园内花木扶疏,布局典雅。穿过花园即达馆舍主楼,主楼为二层五开间木结构楼房,正面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建筑立面玲珑别致,门窗造型西式设计,建筑结构新颖,气宇轩昂。主楼后为藏书楼。
http://p3.pstatp.com/large/50a8000238ff1a12f45f
据说图书馆的大门是仿东吴大学,即现苏州大学的大门修建的,细细端详,的确有几分相似。
http://p3.pstatp.com/large/50ab0000007094370da8
虽然古老,却并不过时,里面现在还传承着图书馆该有的阅读与借阅功能,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数十份当天的报纸,以及无数的最新刊物。
http://p9.pstatp.com/large/50a600025e97dc23bbca
在图书馆内,我们有幸见到了现任图书馆馆长,他给我们讲解了图书馆的历史。
http://p3.pstatp.com/large/50a700024f247be0c800
他说,清末庚子之变后,新思潮遍及全国,同盟会员、日本留学生寸馥清等乡中先进知识分子,为使乡人从学识上思想上得到新的见闻,迎合时代的需要,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和顺发起组织了一个“咸新社”,这便是图书馆的前身。社里购置到成批新知识书籍,供社内外人士阅读,后来又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当时在这偏僻小乡,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http://p1.pstatp.com/large/50a800023904eca23452
后来,到了民国初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寸仲酞、李清园、贾铸生、李秋农等,在缅甸瓦城组织了一个“青年会”,其宗旨是发展家乡文化。不久,青年会发展到家乡后,于1924年在和顺创办了一个“书报社”,自上海等地订购了一些书刊杂志供乡人阅读。
http://p3.pstatp.com/large/50aa0001e5e02ece35b4
1925年,“青年会”改组为“崇新会”,会员日愈增多,社会影响和作用日愈增大,书报社已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了,于是1928年崇新会将书报社扩大为图书馆,以旧咸新社社址为馆址,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和顺图书馆。
http://p9.pstatp.com/large/50a600025e9a78a5405e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老而传统的借阅窗口,还是手写登记,看到这里,颇有一些时光倒流的感觉。
http://p1.pstatp.com/large/50a7000256d404fec4be
现在,和顺图书馆已经是和顺古镇上重人的人文景观,2006年05月25日,和顺图书馆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大家去了和顺,一定别忘了去看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