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帆:从古文看潼南历史——读史方舆纪要
(2009-10-09 13:38: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潼南商会 |
今日渝帆在网上看一段有关潼南的历史记载([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特搞抄下来与大家分享,并请大家一同来解读这段文字,其相关记载如下: “……长江废县县西百十里。汉广汉县地。晋永嘉中,李雄置巴兴县。东晋置遂宁郡,治巴兴。宋齐皆因之。梁始改治小溪。西魏改县曰长江,属怀化郡。隋属遂州。唐因之。刘句曰:旧治灵鹫山,上元二年,徙治白桃川也。宋仍属遂州。元至元十九年,省入蓬溪县。《一统志》:长江故城在今州北三十里。误。○唐兴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唐永淳初,置县于此,后移今治,改曰蓬溪。赤城山县东一里。中峰蔚然,左右环拱,上有高台五层,山皆赤土。又蓬莱山,在县治西,县因以名。 青石县南百七十里。山出青石最佳,可为钟磬。《益州记》:青石岭有九折,亦名九节岭,九岭溪水出焉。山下有九节镇,其东麓入合州界。又风门山亦在县南百七十里,四面峻绝,常有清风,因名。 龙多山,在县南二百二十里,山绵亘深远,下有放生池,相传武后常令放生于此,其南亦接合州界。 伏龙山县西二百里。其山盘曲,形如伏龙,下有火井。《异物记》:山下地洼若池,以火引之,有声隐隐出地中,少顷炎炽,夏月积雨停水,则焰生水上,水为之沸,而寒如故。冬月水涸,则土上有焰,观者至焚衣裾。 明月山县西二百二十里。两峰对峙,下临涪水,相映而明。一名鼓楼山,以登其巅可望数百里也。其下有明月池。五代唐天成中,孟知祥、董璋连兵十万侵遂州,突次明月池,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力不敌,乃坚壁清野,退守州城,知祥等自明月池进攻陷之。
安岳县州南三百八十里。南至成都府内江县九十里,东至重庆府大足县百七十五里。汉为资中、牛な、垫江三县地。后周置安岳县,并置普州治焉。隋初因之。大业初,州废,县属资阳郡。唐武德二年,复置普州,治安岳县。天宝初,曰安岳郡。乾元初,复曰普州。宋仍为普州治,亦曰安岳郡。宝以后,州县俱废。元末,复置安岳县。或曰,明玉珍置,属遂州。明洪武四年,复置普州。九年,省州入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九里。县今省。……” 1、龙多山,就是现在潼南与合川交界处的龙多山,这也算是川中名山了,早在隋朝的时候已经非常出名,只是近代没有很好的宣传和开发,上文提到的放生池,潼南文物局的伙机应该去考察一下,如果将来要作为旅游景点开发的话,应该也算是景区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景点;(附介绍:龙多山位于潼南东北与合川交界处檬子乡,潼南境内最高点海拔达583米,为县内地势最高处,山势陡峭秀拔。龙多古为蜀中名山,古人登临刻石题咏甚多,唐天宝年间曾敕旨醮祭。上有龙多寺,寺东有放生池,相传为唐武后时放生用,山有八景,其名曰:鹫台献瑞,飞仙流泉,怪石衔梅,晴岚绕翠,黄龙吐雾,赤城旧迹,横江白练,群峰耸翠)。 2、文中提到的青石岭、风门山、伏龙山不知是哪里?不知其它老乡有没有知道的?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3、明月山,也是潼南十大名山之一,现在又名漏孔山,崇龛山,位于光辉乡,顶有巨石如城,石穿三穴,宛若明月,故名明月山,相传道教至尊陈抟老祖曾在此修道。文中还提到了“明月池”和“五代唐天成中,孟知祥、董璋连兵十万侵遂州,突次明月池,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力不敌,乃坚壁清野,退守州城,知祥等自明月池进攻陷之”的故事,这些都将是以后明月山开发旅游的文化资源呀! 附:潼南在历史上名为青石县的一段历史:
……隋朝初年,废郡置州。始兴县属遂州(即石山郡);柔刚县划属普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安岳县城)。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柔刚县改为安居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始兴县改为青石县。至此,今潼南县域分属安居、青石两县管辖。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遂州复改为遂宁郡,领青石县。大业十二年(616年),安居县隆龛镇升为隆龛县(县治在今潼南县崇龛镇境内),辖琼江一带,隶属于资阳郡。 渝帆推荐阅读: 渝帆:评说潼南----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