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而过青岩古镇

标签:
青岩古镇古镇贵州旅游历史名城 |
分类: 旅游 |
我们到达青岩古镇时,是7月下旬的一个正午时分,骄阳似火,正热的时候。从没有一丝遮盖的广场穿过城门进入古镇,顺着一条老巷子进了两个小院。
不愧是大户人家,里面还算荫凉。
一个小院是张公馆,2014年5月开工恢复重建,2022年5月刚刚竣工。
张公为张谏,字孟弼,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中举人。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考取进士。是明朝时贵州的第一个进士。

1471年死于太仆寺卿任上。网上查太仆寺卿,有说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长,又有说其主要职责为掌管国家马政,负责饲养、训练马匹的相关事物。有趣。
另一个院子是状元府,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两院以高低不同的两面山墙相隔毗邻。


赵以炯,字仲莹,又字鹤林,清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生,贵阳青岩人。


光绪五年(1879年),赵以炯乡试第十名,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进京参加会试,以一篇《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进士,以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云贵两省开科举后第一个文状元。赵家除赵以炯中状元外,其余兄弟也名扬故里。从光绪五年到十五年(1879-1889年)的十年间,长兄赵以焕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三弟赵以炳与赵以炯光绪五年(1879年)同榜中举人。四弟赵以煃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与赵以炯同榜中进士。也就是说,赵家一门出了三个进士,中了一个状元。令赵家遗憾的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赵以炯病故于青岩家中,只活了50岁。
街市两旁相似的建筑格局、脚底下规整的青石板,说明这是新修的古镇。跨街悬挂的大明志红黄灯笼,说明这个古镇与明代有关。

网上搜青岩古镇,内容大同小异。青岩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因明朝屯兵而建镇,以青色的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军事城防演化而来的山地兵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青岩古镇作为军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街巷用石铺砌。四周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
找到贵阳花溪区政府官网,却看不到青岩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的说法。上面挂了一篇文章,《青岩历史再认识》。文中说明天启四年(1624年)建青岩城。其目的是利用青岩城“控制八番十二司”,确保道路商运畅通。
无论青岩古镇建于1378年,还是1624年;也无论青岩古镇现在的建筑建于何时,青岩算是古镇是肯定的。
1991年,成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跻身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
2005年,获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4年,小镇旧貌换新颜
2017年,升级为国家5A级景区
脚踩着正午的阳光,暑热难耐,肚子也饿了。餐馆倒不少,门前显眼位置还必有一道美食,看着诱人:卤猪蹄。走进一家餐馆,听从邻桌一对年轻伴侣的建议,点了套餐,都是当地特色美食。套餐上桌,分量不少,除了猪蹄,其他叫不上名字,不知道是什么。






问了两次服务员,口音难懂,还是不明就里。猪蹄好吃,另一碗撒了些许芝麻的汤粉也好喝,沁人心脾。只有一份灰不溜秋的丸子难吃。来到餐馆门口,对照柜台上方悬挂的图片,方知我们的套餐包括卤猪蹄、糕粑稀饭、玫瑰冰粉、洋芋粑、米豆腐和豆腐丸子。那沁人心脾的是玫瑰冰粉,难吃的是豆腐丸子。豆腐丸子能油炸出那种怪味来,也不知是反复炸了多少遍,还是特意调出来到味道,不好猜测,也许还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原因吧,当地人就好这口。
吃完走出来,太阳依旧高悬,人懒洋洋地,没了再逛的兴致。问清楚了北门的方向,照直走过去。顺路看了万寿宫、慈云寺,还有铁门紧闭的天主堂,结束了青岩古镇的匆匆一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