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一枝梅,是对锡剧的美誉。在博物馆中,这“太湖一枝梅”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出现。
关于锡剧的来历,入门的地方就有介绍,开宗明义。不抄录了,直接上照片。
一楼的小展厅里有两个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的是戏服和乐器。

从左到右是小生巾女褶子、女盔女靠和纱帽丞相蟒袍。
褶子是汉服中的一种便服
。也作穿蟒袍的衬衣。男角褶子大领大襟,有水袖,分花色、素色两种。花色褶子以彩线绣成鸟兽花草等图案;素色褶子以黑色、蓝色者为多。女角褶子长仅及膝。青衣、宫女穿的小领小襟,老旦穿的则大领大襟。
靠,传统戏曲服装。靠身有前后两片,满绣鱼鳞纹,腹部绣一大虎头,称"靠肚"。护腿两块,称"靠牌子"。背后插三角形小旗四面,称"靠旗"。不用靠旗的靠称"软靠"。女将所穿"女靠",样式大致相同,靠身下缀彩色飘带,靠内并衬战裙。


这靴子很夺人眼球。号称“高靴”,真是名副其实。穿上这靴子人一定会显得高大,不过要穿这靴子走路,也得要花费一番功夫。

琵琶、主胡、中胡、高胡、副胡、三弦
箫、笛
灰钹、唢呐、后面两样乐器的名称照片上看不清了

金唱片·1989年获全国首届金唱片奖,共颁10枚,锡剧《珍珠塔》入选。




这么多锡剧表演艺术家,我只知道王彬彬、梅兰珍、汪韵芝。这也有赖于小马奶奶的反复宣传。
小资料:
锡剧发源于无锡、常州的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辛亥革命前后,"滩簧"进入上海,称为"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代表剧目有《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丽君》《玉连环》等。2006年10月底,锡剧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60百科
这是锡剧代表曲目《双推磨》的资料片。年代有些久,但声音还是能听清楚的。对话是无锡话。21′40开始是那段著名的段子,演选段时总选这一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