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侯笔录》作者:马伯庸

1
接触马伯庸的作品是从《古董局中局》开始的,还是听有声读物,感觉这故事与众不同。当时还熟悉马伯庸。后来追《长安十二时辰》,写观影感受,知道原著作者是马伯庸。天妈推荐《显微镜下的大明》,可惜至今无缘。后在图书馆偶遇《两京十五日》,从此开始追马伯庸的历程。
那次,在图书馆书架之间逡巡的时候,发现过《七侯笔录》,然而每次都只看到上集,只能拿起又放下。这次,《七侯笔录》终于上下集合璧了。
2
《七侯笔录》创作于2006-2007年。作者先是创作了一篇幻想小说,起名叫作《笔冢随录》。十年后,作者进行修订,补完结尾,于是就有了这本《七侯笔录》。
3
每一位风华绝代的文人墨客辞世之时,都会让自己的灵魂寄寓在一管毛笔之中,他们的身躯虽去,才华永存,这些伟大的精神凝为性情不一的笔灵,深藏于世间。其中最伟大的七位古人,他们所凝聚的七管笔灵,被称为“管城七侯”。
上面的那段话摘自封底,读后对本书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4
作者的想象汪洋恣肆。作品中一首诗、一阙词都会幻化为某项超能力或高超武功,一个个文人都成了高手。
5
笔城七侯
青莲笔,炼自诗仙李白,占得一个“诗”字。
天台白云笔,炼自书圣王羲之,占得一个“书”字。
点睛笔,炼自丹青大手张僧繇,占得一个“画”字。
太史笔,炼自太史公司马迁,占得一个“史”字。
灵崇笔,炼自小仙翁葛洪,占得一个“道”字。
慈恩笔,炼自大德玄奘,占得一个“释”字。
天人笔,炼自鸿儒董仲舒,后融入朱熹的紫阳笔,占得一个“儒”字。
文中前前后后出现了好多笔灵,除了七侯外。还有:咏絮笔(谢道韫)凌云笔(司马相如)麟角笔(张华)画眉笔(张敞)秋风笔(杜甫)沧浪笔(严羽)雪梨笔(岑参)少游笔(秦观)愁笔(李煜)如椽笔(王珣)水经笔(郦道元)通鉴笔(司马光)五色笔(江淹、郭璞)鬼笔(李贺)从戎笔(班超)正俗笔(颜师古)商洛笔(王禹偁)常侍笔(高适)……
6
退笔冢
笔冢
智永和尚(生卒不详),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wèng),每瓮(wèng)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铁叶裹(gu)之,人谓"铁门限"。后以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zhng)"。
唐.李肇《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注:草圣,指草书成就最高的人,此似指后汉弘农张芝。三昧,奥妙,诀窍)。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塚。”
唐.李绰《尚书故实》:“(智永禅师)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塚。”
唐代僧人怀素,把用过的笔埋在山下,称“笔塚”;南朝.陈僧人智永,将废笔头十瓮埋掉,号称“退笔塚”。后因用为书家逸事之典。
7
文章结尾处,主人公罗中夏被教授的提问声惊醒,他感觉好像做了一个又长又复杂的梦。
读到这里,我不禁笑了。小学生写想象作文,往往都是以“哦,原来是一个梦”结尾的。
马伯庸在本书的序言中说“如果你们读着读着,发现作者怎么这么幼稚,这么土气,那就对了,我在给你们看我一直想回去的青春。”
确实,这部《七侯笔录》与他后来的作品相比,我更喜欢后者,比如《两京十五日》。
附录:
文章中有好多诗文,其中大多是李白的。主人公罗中夏是吟诵着李白的诗文,发挥青莲笔的功力。在当时的情境中去读那些诗文,更容易理解。
诗文太多,就不一一罗列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