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阅读《发现无锡》,这是一套记录梁溪胜迹和名人掌故的书。读着,读着,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
“一角四分七”,这是许多人熟悉的曾几十年未大变的大米价格。但很少有人知道,解放初私营粮行引起的大涨价对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人民政府为此调兵遣将,定下计策,三战三捷,终于稳定了米价,每百斤粮价回到了147000元(旧币制)的价位,这就是“一角四分七”的来源。
——摘于《米价大战定乾坤》
1
无锡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这都依赖于无锡独特的地理环境。拿来一张地图,你会发现无锡北面有长江,南面有太湖,中间有运河穿城而过。便利的水路运输,让无锡成为了米码头。当年的小三里桥附近米行鳞次栉比,生意兴隆。
2
对于“一角四分七”的粮价,我还是有印象的,因为从初中前后开始,家里的米都是我去买的。买米,用无锡话来讲就是“量米”。
因此我对那家粮店还是有印象的。粮店中有两个漏斗状的储粮设备,它们是悬挂在空中的,里面应该装的是不同品种的米。工作人员开闸,漏斗储粮器里的米哗哗流出来,落进放在台秤上的容器里,称好后,工作人员喊一声“张好”,我急忙将自备的米袋套在容器的出口处。随后,容器打开,米就落进袋子里了。
3
一开始,每次买30斤米。从粮店到家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不过每次都能顺利将米背回家。过不了多久,又要去买米了。后来尝试着背50斤,也没有啥困难。去买米能锻炼身体,有益身心。
4
那时,每家每户都一个储存的容器,有的是米缸,有的是米桶。我家用的是原先放制药原料的桶,比较牢固,是老马淘换来的。每次买了米回来,小马奶奶总要放原先剩的米先倒出来,以保证那些米能先吃掉。为了防虫,小马奶奶还在米里放进了生的大蒜头。
5
不知啥时,大家开始不去粮站买米了。我头脑中也没有明确的记忆。现在我们去超市买米,都是包装好的。而且品种丰富,你想买哪种就选哪种。小马爷爷奶奶比较相信那些拉着自己种的米上新村来卖的人,他们能将米直接送到家。
6
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特意去以前的粮站看了一下,想拍张照。结果发现粮站已经变成民居了。于是打消了拍照的念头,擦肩而过了。
民以食为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