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刻陈列馆中有很多相关碑刻的知识介绍。

碑刻的分类与举例
碑刻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碑,是指刻有文辞的竖石,文辞内容或为记事传文;或为官府文告。在形制上又有“碑”(扁方)与“碣”(顶部圆形)的区别,但古代往往碑碣混称,碑碣不分。
广义的碑,则泛指历史上出现的所有文字及圆形刻石。除了碑碣之外,还将墓志铭、摩崖、石经幢、造像题记、画像石以及刻有文字之石阙、桥柱、井栏、界石等均列入碑刻范围。
碑的起源
在东汉以前,石碑本来是棺木下葬的辅助工具,上有穿孔,可将棺木吊入墓坑之中。另外,贵族宗庙、祠堂前祭祀时用来拴牛羊的石柱;宫廷中用来测日影、辨时刻的竖石,当时也都称为“碑”,但所有这些碑上,是没有文字的。1930年在河南偃师发现的《袁安碑》刻于永元四年(公元92年),仅存139字,字为篆体,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墓碑。

碑刻的制作
制碑,在一般情况下,首先要请人撰写碑文;再请人以红笔将碑文直接书写到石上;最后由匠人凿刻。这中间,往碑石上书写红字的过程称为“书丹”。或可将文字描摹到石上,这一过程称为“勾勒”。因“书丹”者大都是善书者,有的甚至是当时的大书法家,所以这种碑刻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
历史上,特别是在早期,往往也有省去“书丹”或“勾勒”,而是由匠人直接凿刻而成的碑刻。这种匠刻文字,有时也颇具质朴古拙之美。

整个碑刻陈列馆不算大,很快就参观完毕。在陈列馆不远处有一组街景,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的塑像。地上还刻有他们及杨绛的语录。这处景致还是第一次欣赏。








全剧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