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留痕——《惜别》

(2019-09-06 21:54:10)
标签:

杂谈

《惜别》

分类: 大马的话

读书留痕——《惜别》
《惜别》

【日】太宰治著 何青鹏译 现代出版社 2017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

    暑假里,小马告诉我他正在读《惜别》,这又是太宰治的作品。随后他又加了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太宰治以鲁迅为主人公完成的传记小说。”于是我捧起了《惜别》这本书。

                                         2

    小说结构很简单,整体是一位在日本东北地区某村行医老医师的手记。手记结束,又以作者的身份在后面添了几段文字——节录了鲁迅写的《藤野先生》,并介绍了一件事,鲁迅指出务必要将《藤野先生》编入自己在日本出版的选集。

    老医师的手记记叙了老医师在松岛旅游时与同学周君(鲁迅)相遇,从而开始相识、相知,以及与藤野老师、津田、矢岛的交往,最终“惜别”的过程。手记中写到了周君(鲁迅)的心路历程:因为对周围生活产生反感和怀疑,他离开家乡去了南京;想把握西洋文明的精髓,留学德国不成,选择了日本;不满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的颓废和丑态,到仙台学医;认为对民众进行初等教育的文艺才是当前第一要务,决定弃医从文。

    这段历程展示了周君(鲁迅)踏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历程。他不满、痛苦,但他不颓废,而是不断地寻找改变的方法,积极地迎接“新生”。他始终笑着。这是老医师眼中的周君,抑或也是太宰治眼中的鲁迅。这也是鲁迅成为鲁迅的原因。

                                                                 3

    在阅读《惜别》的过程中,曾和小马讨论过本书到底是传记,还是小说。小马表示太宰治和鲁迅确实没有见过面,自然也不会有同在仙台医专就读的经历,不会有松岛相遇交流。然而文中大量的情节都是史实,译者在保持行文顺畅、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尽量使用鲁迅原文作为译文。

    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将《惜别》称为传记小说很贴切。

                                                                 4

    文中,那老医师、藤野先生、津田和矢岛都有些不理解周君选择离开(弃医从文)。这也是人之常情,因为他们都不是周君。

    太宰治一生自杀几次,最终于19486月投水而死,在痛苦沉沦与自我放逐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我自然也不会理解他的行为,因为我不是太宰治。

    让我选择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和周君(鲁迅)一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做一个真正的勇士。

                                                                 5

    《惜别》是太宰治以鲁迅为主人公完成的传记小说,同时代一个文豪为另一个文豪写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亦不多见。——摘自《惜别》扉页作者简介。

    他(太宰治)“只想以一种洁净、独立、友善的态度,来正确描摹那位年轻的周树人先生”;……书中的周树人,亦因太宰治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而成为“太宰治式的鲁迅”形象。——摘自《惜别》封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