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认识课堂》
贲友林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年4月第1版6月第2次印刷
180千字
1
学校发了每人一本书,说是暑假里要认真阅读,并要写读后感。这也是暑假作业中的一项。这书叫《重新认识课堂》,作者是贲友林。
书的扉页上是这样介绍作者的: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数学名师……头衔、成绩很多,而且都是响当当的。
很早就认识贲友林,他是我博友孩子的数学老师。博友经常在博客中介绍贲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后来贲老师来传经送宝,我还特意去听了他的数学课。
2
拿到这书,接受任务,不由产生这样的疑虑:数学名师写的书,让语文老师去写读后感,这怎么写?
3、
贲友林老师在后记中写道:我以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思考的行动,是茫然、盲目,甚至是危险。改变,应该落实到行动中;行动,应与思考相伴。
思考无疑是重要的,但目前的课堂更多是不假思索地凭着惯性前行,或者是人云亦云的盲从。为啥会这样?或许是没有时间思考,整天忙于繁杂的事务;或许是不会思考,找不到切入点;更有可能的是认为不用思考,学习了那么多好的经验,还没有老办法来得立竿见影……纯理论的都好说,但放置到现实的世界中,往往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久而久之,忘记了初心。
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
4
课堂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的。伴随着问题的提出、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不断推进。
每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不过价值度有大有小,有正值的,甚至还有负值的。
决定问题价值的因素有好多,比如这问题是谁提出的,是老师,还是学生自己。老师预设的问题,很多是有价值的,但有的时候并不是学生需要解决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好问题,是需要甄别和选择的,这也是体现老师教学意识、能力的地方。
这些问题解决的方式也决定了其价值的大小。是老师直接给出答案,还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正如贲老师在《在“学生的问题”中相遇》一文中所说:我们要意识到,不出现问题,不等于学生没有问题。当老师真正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如何解决问题时,课堂会出现很多预设之外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价值与意义,从问题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分析学生的疑惑。
5
一本书全部读完了,读前的疑问也消失了。数学名师写的书,让我这个语文老师也深有感悟:教师的生命、价值与意义,都在课堂中。课堂是孕育思想和智慧的地方。重新认识课堂,不能停滞于发现课堂中的问题,也不是懊悔自己课堂的不足,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在批判中建设,敞开胸怀面向未来。
6
贲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很多课堂实例,有些是用文字表述的,有的是照片实录。这些实例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一文中,我看到了熟人——天天。在贲老师所举的课堂实例中,他对“真分数、假分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后来的阅读中,每次看到类似的课堂实例,总很期待再次遇到天天。即使实例中没有出现名字,也会下意识地想这应该就是天天的发言吧。
很有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