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世绘》
潘力著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3月第2版第2次印刷
缘起
思考了一下,决定还是先读《浮世绘》这本书。因为如果再不读的话,2018年最后一天去观看的相关展览就要忘记了。还想着要写一篇博文呢。
《浮世绘》这本书
这是一本大书,开本大,页数多,拿在手里有些沉甸甸的,而且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全面、深入研究浮世绘的著作。等读完整本书后,发现这“全面”一词确实很恰如其分,试举一例,书后的附录、索引、参考书目就达15面,这在以往读过的书中是不多见的。《浮世绘》图文并茂,绝大部分介绍的作品都有配图,书厚达343页也是有道理的。不过在介绍那些春宫画时,大多只展现了局部,其中缘由大家都懂的,不过总比打马赛克要棒多了。
《浮世绘》除了序言和结语,共有8章。第一章日本美术溯源,第二章浮世之绘,第三章美人画,第四章役者绘,第五章风景画,第六章浮世绘的技术与艺术,第七章席卷欧洲的日本主义,第八章浮世绘对印象派的影响。我对其中前五章读得较认真,整体看有些虎头蛇尾。
浮世绘
小林忠(国际浮世绘学会理事长学习院大学教授):浮世绘是江户时代(1603-1867)中期之后,由当时的武家政权(德川幕府)所在地江户(今东京)的市民阶级孕育的大众美术。浮世绘作为美术的特色在于,不同于朝廷与武家等贵族阶级所崇尚的传统雅致风格,率直地传达了人间真情和具有革新意义的民俗表现。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流行的风俗画,分为手绘和木刻版画,题材以江户市井生活和风景为主。
书摘
日语汉字中“绘”与“画”的字义区别。虽都是从汉语中移植过来表示绘画的概念,但在日本人看来,“绘”字从字形结构上可以分解出“锦丝交会”的含义,因此“绘”字具有色彩的属性;“画”字的字形结构则源于古时的田原划界,因此“画”字具有“界定边缘”的含义。这样,在日本美术中就将以色彩表现为主的绘画形式缀以“绘”字,如唐绘、大和绘、浮世绘等;反之,以水墨表现为主的无色绘画则缀以“画”字,如汉画、水墨画等。
“空寂”“闲寂”“物哀”是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三大支柱。广泛渗透到文化与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日本文化的基础性概念。“空寂”主要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以千利休的茶道及茶室建筑为代表;“闲寂”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一松尾芭蕉的俳偕趣味为代表。
浮世绘版画是在日本近世的特殊背景下,在与中国以及西方文明的交流过程中,历经二百余年基于民族艺术的延续性而产生的民间美术样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平民艺术、具有普遍的近代人文价值。
浮世绘版画准确地说起源于对当时被俗称“恶所”的花街柳巷的描写和市民趣味的表现。
1603年(庆长八年),京都出云神社的女巫阿国创造了一个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最初在街头为平民演出,后来逐渐演变为以女演员为主的集体歌舞。歌(音乐)舞(舞蹈)伎(演技)是舞台表演的重要指标。
风俗画(浮世绘的前奏)风俗画中所谓美人图的主角,实际上多是当时的妓女,也称“游女”。
概而言之,浮世绘画师几乎人人都是春画高手,甚至将其作为主要制作题材。书中介绍过的浮世绘画师都有此类作品,包括葛饰北斋。
在日本人眼里,中国的春宫画显得过于写实,不具有艺术表现上的想像力,如果浮世绘春画缺乏了上述的“媚惑”与“神威”,就将变得与中国的图解式春宫画一样索然无味。
我与浮世绘
第一阶段:听小马介绍《神奈川冲浪里》,知道了葛饰北斋,初识浮世绘。
第二阶段:一家三口到上海观展《浮世绘大师展》,进一步了解浮世绘。
第三阶段:阅读购买的《浮世绘》,知道了更多有关“浮世绘”的内容。
目前还没有第四阶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