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博物馆中为大家的讲解、介绍文物的人,除了馆方提供的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者以外,还有一些其它身份的人。
去年暑假,一家到北京去旅游,在博物馆中遇到这样一位。年过半百,带着一队小孩子,穿行在国博的展馆中。对文物的介绍非常到位,关键处还敲敲黑板,提示一下重点。孩子们人手一个讲义夹,时不时写上几笔。我要过那讲义看了几眼,上面是展馆中重点文物的图片和描述文字,不过文字中有空缺部分,是需要孩子们填写的。这应该是某些校外培训机构的吧,将课堂搬到不要门票的博物馆也是不错的。
前两天,在博物院又遇到一位讲解人。来到西夏文物临展厅,发现他正站在西夏图前,跟大家讲解西夏的历史——从党项族的兴起到建立西夏国,以及西夏国的灭亡。
展板上“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由党项族建立,军力强劲,立国于西陲,雄霸于河硕。”他滔滔不绝地介绍了将近三十分钟。展厅地图前的空间不大,西夏历史讲完,听讲之人进入馆内参观。又一波人聚在地图前,听他讲西夏史。听讲的人,除了无锡某所大学的学生外,还有一些上海来的,他称他们为学生。
休息时,我们这些志愿者和他聊天。他介绍自己是上海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专门讲青铜馆的。
事后,有人在我们的群中爆料,这个人是原上海博物馆志愿者,专业撰稿人。他讲解也是收钱的,类似培训机构吧。
据说,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博协会将会出台社会机构和社会人员到博物馆进行讲解和活动的规范和管理办法。

据那讲解人介绍,这刺蒺藜是一种武器。里面装上火药,那个洞眼是安引线的。看着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