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熟悉的程度来说,特展的前半部要超过后半部分。因为后半部分都是书画作品,有的甚至是第一次见到。但从珍贵程度来讲,个人感觉书画部分应该是胜出的。


元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是元代书坛托古改制的主将。为此他身体力行,广泛涉猎古代名迹,刻苦临学,他生平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系统的书法着力最勤,得益最深。临写王羲之“兰亭序”不下“数百本”并且“无一咄咄逼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甚至是国外的一些博物馆,如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都藏有他的《临兰亭序》,那我们看到的这幅正是无锡博物院所藏,也是他典型的代表作。
其上的刻章数量极为繁多,多达70余枚,它不仅见证了该作品命运多舛,而且清楚的记录了它的流传过程。最早的收藏印章是书家赵孟頫的四枚印章,之后明代、清代均有被收藏家收藏过。(印章数量最多的当属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21枚印章。)。最后在民国时期,由无锡画家周怀民所收藏并于1984年捐献给无锡博物馆,这卷流传六百余年的《临兰亭序》终于尘埃落定。
赵孟頫的《临兰亭序》全帖一笔不苟,颇有天然之趣。虽从规矩中来,却不拘谨。大家可以注意到其中的“之”字,它们或舒展,或紧密、或秀朗、或古拙,变化多端,又浑然一体。
个人感觉临兰亭序卷上的印章多了些,虽说印是书法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太多了,有些喧宾夺主。



因为玻璃反光,照片上留下了一个圆月亮。
《韭花帖》行楷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为国家一级文物。
其内容为一封信札,共7行,63字。叙述的是杨凝式午睡起来,饥肠辘辘,恰遇友人赠之以韭花,十分可口,三两下就吃光了,真是人间美味啊,于是提笔给送韭花的友人写了这个著名的感谢帖。
书法原文如下:“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
引首为乾隆帝八字行楷:“杨少师韭花帖妙迹”,书法中间上方钤“乾隆御笔”朱文方印,为清宫旧藏。本帖后有诸家题跋,且有多方鉴藏印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朱元璋手谕卷
这份珍贵的诏令,是朱元璋传世极为罕见的亲笔手书之一。全卷纸本,纵35.9厘米,横58.7厘米,文14行,共118字。
文意是告示手下大将徐达,日后擒获敌寇不必再押解回来处理,可以直接在军中就地处决。然而,在作战之初,朱元璋也曾下令,捉拿敌寇后需押解回来由他亲自处置。这样突然改变主意,其实是有原因的。惊动朱元璋的案件正是被捉拿的张士诚部众成功越狱逃走并在途中劫走军需船只。朱元璋在给徐达的这一手谕中对此事做了描述,并最终下了这道杀无赦的命令。可以说,这是一份让人感受到刀光剑影乃至血雨腥风的诏令。

苔痕树影图轴
倪瓒的《苔痕树影图》是国家一级文物藏品。笔墨淡雅,构图十分简洁。图中枯树高大坚挺,表现君子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大石用侧锋,以干而带毛的渴笔作折带皴,这是倪瓒独创的皴法,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倪氏画竹极负盛名,画上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清气逼人。整个画面用笔简逸,充满了画家的自我性灵。这件作品创作于倪瓒七十二岁,故本作是倪瓒极晚年的作品。
倪瓒(1301-1374)是江苏无锡人。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成就最为卓著的画家之一,倪瓒的作品追求清幽散淡的独特审美风格,这种风格后来被视为“逸品”的代名词,是中国文人画最高境界的体现,成为明清乃至后世文人雅士力捧和追求的目标,而倪瓒与他的作品也因此成为中国文人画史上不可企及更无法超越的巅峰。
倪瓒画存世极少,此图原为扬州文物商店旧藏,早年以廉价收购于江苏高邮民间,久置于仓库之内,1978年被国家书画鉴定小组定为真迹,并于1987年荣归故里,入藏原无锡市博物馆(今无锡博物院),为无锡留下了一段风雅的故事。
因为灯光的原因,好多照片上星光点点,就不上传了。
书画作品一共分落纸云烟、石渠之宝、吴地风雅和梁溪画史四个单元。对书法作品不太懂,所以只能引用资料。对这次特展的介绍总有些虎头蛇尾之感。
全剧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