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标签:
育儿志愿杂谈 |
分类: 大马的话 |
在博物院志愿的日子(小马篇)
屈指算来,小马在博物院志愿已经六年了。
六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在六年中,小马从小学到初中,现在已经在读高中了。
1
还记得刚刚通过考核的时候,小马是整个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每一次参加活动,他总是会受到大家的关照。
团队中年龄最大的是何工,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当时已经70多岁了。他每次见到小马,总会弯下腰,摸摸小马的头说:“小马好。”那时小马还是比较内向的,何工的普通话还带着些口音,所以小马的反应总是要慢上一拍。何工并不在意,就像老爷爷看着自己的孙子一样,乐呵呵地等着。
很喜欢听何工的讲解,他会由某一件展品拓展开去,在你眼前展现一个更广阔的画面。很可惜,随着小马的不断成长,何工因为年龄的原因,逐渐淡出志愿服务的行列。虽然好久没有见了,但每次站在展馆中,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何工带着笑容的脸。
仁者寿。
2
那天,小马正在做试卷。忽然,他大声告诉我:这考卷是王老师出的。
过去一看,小马正在做的是政治试卷(刊登在《时代》杂志上)。我接过试卷一看,上面写着出卷人的姓名——王丛斌。小马口中的王老师,也是一位志愿者。他是初中的政治老师,风度翩翩儒雅有气质。他在业务上也是没得说的,著书、讲课样样拿手,编制一张试卷应该是小菜一碟。
与王老师也是有缘,可以说他是我和小马成为志愿者的引路人。那次我和小马在博物院参观,遇到了正在志愿的他。也是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成为志愿者的方法。
志愿的空闲之时,外出活动之际,小马有机会就会和王老师沟通交流,自然获益匪浅。
与智者同行,与贤者交往。
3
我们正在吃晚饭,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小马宿舍的来电。现在越来越习惯没有电话是最大的好事,见到小马此时来电,确实有些想法。
急忙接通电话,小马在电话那头说:“接头成功了。”
“你找到他了?”
“不是,详情回来再说。我挂电话了。”
小马的时间很紧张,吃完晚饭,很快就要去上晚自习了。已经习惯于他的长话短说,反正回家后可以谈清楚。
小马要“接头”的人身份比较“特殊”。他曾经是博物院的志愿者,恰好又是和我们一组的。志愿时,小马一直跟着他,两个人总有说不完的话,当然常常是小马问,他来答。那时小马将要上五年级,正是问题多的时候。很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离开了志愿团队。
他是一中的老师,这是一开始就知道的。陈老师离开志愿团队后,多年没有联系,就无法确定他是否还在一中。小马被一中录取后,我关注了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偶然的机会,在公众号上看到了陈老师的消息——在工作中开拓奋进,取得了好成绩。
我和小马开玩笑,说小马可以去投奔陈老师,继续做小跟班。
在我的印象中有一张照片,画面上是小马、陈老师和另一名学生。他们在博物院的展室中,观看鸿山越国贵族墓葬群的展板。这张照片我曾经发在博客中,在下面还附了这样一段文字:这张照片拍摄于2013年6月29日。当中最高大的那位是博物院的志愿者,也是市一中的老师。右边那位是市一中的高中学生,是博物院的准志愿者,左边那位就是小马了,博物院的志愿者,不知他能否成为市一中的学生。
有缘人来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