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2018-10-28 21:12:29)
标签:

杂谈

博物院

特展

分类: 生活类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无锡人很心灵手巧,一团泥巴能够创造出宜兴紫砂;无锡人能点“泥”成金,能用泥土捏出惟妙惟肖的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和惠山泥人都是非物质文化,也是这次特展的两个组成部分。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这一个单元是紫玉金砂。紫砂壶是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总结性产物,紫砂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陶业巅峰时代的到来。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明扁鼓形四系紫砂壶    这把壶是出土于无锡南禅寺水井中,经证实为明代正德时期的实物,虽然造型和工艺略显粗朴,但原料系紫砂,是目前所知出土最早的紫砂实物之一。1977年,在无锡市区槐古桥北至妙光塔南,发现了37口从唐代至明清时期的水井。井中出土了各种日用陶器、青花碗碟甚至一些大型建筑材料,这壶应该就是那时出土的。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清邵大亨仿古壶   邵大亨,清道光年间制壶名手,生卒年不详。他是继陈鸣远之后的一代制壶大家,在炼泥、设计、做工上都有创见,以光素器见长,作品简洁庄重,气势不凡。经典的鱼化龙壶、一捆竹壶即为大亨设计。仿古壶是紫砂壶经典造型之一,又称仿鼓壶。此壶选用上等紫泥为料,泥料细腻。壶体为扁鼓形,短颈弧盖,宝珠形钮,底内凹;弯流上冲,小巧可爱,耳形把,肥大厚实,整体造型简朴厚重。

    现代顾景舟制梨形朱泥壶“梨形朱泥壶”是近代制壶大师顾景舟的作品,顾景舟无论在制壶的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达到了紫砂史上的至高境界,朱泥是红泥的一种,它在三种泥料中烧成的收缩比率是最大的,故而对其制壶的泥料配置和制壶工艺的要求都非常的高。此壶造型圆润、通体朱色,线条明快, 轮廓清晰,使人有格调高雅,神韵清爽之感。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与紫玉金砂相呼应的是泥塑大千。惠山泥人包括粗货与细货两类,泥耍货又称粗货,是用磨具刻制的。而细货指的是手捏戏文,他是用手捏制而成的。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这是粗货代表作清大阿福泥塑  早期的大阿福,头戴牡丹花、身穿五福衣、胸配长命锁,手抱异兽年,形态非常的憨态可掬,彩绘也是重前不重后的。

    大阿福这样的造型,我觉得不咋样。我也知道不能用现在人的审美观去评价以前的东西。与时俱进不能要求以前的人。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再来欣赏一件细货作品——清光绪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这件大型泥塑“蟠桃会”是无锡博物院镇馆之宝,通高85厘米,由清末民间艺人周阿生手塑、陈杏芳上彩;现藏于无锡博物院,国家二级文物。

    这件文物的来源颇为传奇。清光绪十年(1884)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五十寿诞,全国各地官员都为送贺礼之事绞尽脑汁。当时的无锡县令迎合了慈禧太后喜欢看戏的癖好,别出心裁,呈送给慈禧太后一件名为“蟠桃会”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由于泥人“细货”制作工序复杂,且容易损坏,为防万一,当时赶制了两件一模一样的“蟠桃会”,一件送往北京,一件留在无锡备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入宫的那件现已不知去向,而这备用件虽几经辗转,却保存完好,最终进入无锡博物院收藏。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这段文字含有敏感词,只能用这种方法通过审查。)

    每次向参观者介绍这件展品,一开始大家的兴趣都不太高,但听到它与慈禧太后有关时,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大家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国家宝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怪不得那么多人喜欢。

    蟠桃会最珍贵之处在于,这是首件全部使用天然矿物颜料制成的手捏戏文作品,其中,红色用朱砂,黄色用藤黄,蓝色用群青,绿色用石青......彩绘师傅把矿石打碎磨细,融合在牛皮胶中,再用画笔绘制在泥人身上,故而使得这件已有“百年高龄”的泥巴作品,丝毫没有褪色的迹象,这也是把它列为镇馆之宝的原因之一。

    这蟠桃会已经看了它六年。这次观展,当我进入展馆再次看到这件泥塑作品时,发现它已经变样了。那一个个神仙的小脸蛋泛着光,上面的灰已经都去除掉了。原本有些神仙的“玩具”都移位了,比如那花篮挂到了笛子上,现在也归位了。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