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陶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人间瓷话单元展现了陶瓷的精美。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境内。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是龙泉窑的极盛期,元代在烧大件器物的技术上有突破,明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一直延续至清代,其烧瓷时间约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制瓷技术和瓷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其烧制的器物造型上古朴典雅,还常仿造青铜器、玉器等造型,仿青铜器的有鬲、觚、觯、投壶等器,仿玉器的有琮。色泽莹润如玉,尤以粉青和梅子青的釉色最为出众,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装饰方面运用浮雕、出筋和刻花、贴花等艺术手法。



现无锡博物院所藏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口径14cm,腹径14.5cm,高11.8cm。
折沿,短颈,圆鼓腹;肩部一圈凸棱,腹部至足部凸起三条棱筋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俗称“出筋”;下承三乳足外撇。
如今,这件收藏于无锡博物院的龙泉窑上乘佳作依然光彩夺目,成为南宋香道文化的符号之一,影响每一位观者,向世人还原来自800多年前焚香祭礼的崇敬,彰显祖先精湛技艺的匠心。
与陶瓷遥相呼应的是美玉。美玉,不仅体现了君子德行之美,更体现了远古先民高妙绝伦的智慧和历代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艺,承载着人们祛祸祈福、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步入玉成其美单元,我最熟悉的是元春水玉带扣。这件春水玉带饰,同样出土于钱裕墓中,是国家一级文物,所谓“春水”描绘的是辽金元代的北方贵族在春季进行围猎之时,放海东青捕猎天鹅的场景。(与其相对应的还有秋山玉。元代蒙古族的狩猎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秋山玉则多以虎、鹿、熊等来象征山林间的狩猎活动。)
此件玉器由带钩和带佩两部分组成,出土时钩与佩是分开的,经专家研究,这两件是配套使用的,是竖在腰间皮带上的装饰品。器身遍布黄土沁及灰斑,佩上方采用了浅雕、深雕、镂雕相结合的制作方法,雕刻的是当时常见的海东青啄雁题材。海东青属于一种凶猛的鹰类,它以吸食天鹅的脑髓为生。传说中十万只神鹰才出一只“海东青”。整件作品以水、荷花、芦苇等为背景,荷叶上方有一只细身长尾的海东青,目光炯炯正回首寻觅,在寻找机会捕捉天鹅,一只天鹅张口嘶鸣,正惊惶失措地展翅潜入荷丛之中隐藏,显然是在躲避突如其来的危险,这种体量上的反差颇具戏剧性。这件春水玉布局合理、匀称,堪称元代玉雕工艺中的精品。
环托高浮雕、镂雕的玉器很常见,包括文物商店、博物馆有很多这样的藏品,为什么无锡博物院的这件藏品这么“稀罕”?
答案在这里。这件藏品,不仅揭秘了环托高浮雕、镂雕玉器的源头,也是考古断代的标准器。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套完整出土的标准器。
传世品的鉴定很多是依靠考古出土品作为参照物,有了钱裕墓这个标准出来,才知道以前是这么一个用法,也就是源头在这。
该文物如照片中的样子摆放,无法看到带钩和带佩是如何勾搭连环的。如果将底座换成透明的,则效果就好多了。
视频:
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o0755wy6mgg&tiny=0&auto=0
这个单元,展品还是很多的。




唐青玉人鹿图佩饰,1976年在无锡顾林墓出土,玉质为新疆青白玉,器身布满牛毛纹,色如甘栗,黄色土沁深透其中。
从正面看,中央的一位居士身穿广袖高领衫,腰束带,右手抚摸身旁鹿背,左手食指指着鹿嘴。玉佩右侧有一小童,手捧一钵,表情恭敬而充满童稚。玉佩背面是人、鹿、童子的背影,与正面纹饰相呼应,使佩饰陡增了立体效果,用浅浮雕的技法奇特地表现出了圆雕的效果。唐代出土玉器数量较少,立形人物饰件更为少见,这件玉佩的发现,对于研究唐代的玉雕工艺与艺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网络截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