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史碑亭(亭内的碑是黄稚圭先生刻,前后花了一个月左右时间。)
在馆内转了一圈,准备离开。在大门口遇到了黄稚圭伉俪,来参观的人不多,两位老人有些寂寞。
见老人旁边有椅子,便坐了下来。老爷子精神矍铄,和六七年前几乎没有变化。一番攀谈后,就聊起了单位里那块碑。老人的记忆力不错,还记得当时协助他刻碑的总务老师。
向老人请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拓本上有他的署名,有的却没有。老人的回答很简单:有人认为自己出钱刻碑,不能让别人留名。所以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交谈越来越深入,老人介绍,她女儿是在无锡博物院工作的,不过现在已经退休了。
这次展览,所有资金都是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据说以后还要出一本作品集。老爷子很感慨:刻一块碑,要花很多精力,赚的钱却不多。我们是没有钱来办这个展览的。
老人的作品很多,但大多散落在各个地方,留在自己手里的只有这些拓本。在参观时,发现作品的铭牌上有“现处于”这一栏,标明了原碑的位置。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去离着近的地方找一找那几块碑。



惠山古镇
周敦颐祠堂

美人石图——正面

美人石图——反面



锡惠公园寄畅园

华孝子祠记



锡惠公园华孝子祠

东坡诗

锡惠公园天下第二泉
天色渐晚,于是和黄稚圭老人告别。临行前提出了合影的请求,老人答应了。

附录:宋代大文豪苏轼游历广泛,经历坎坷,一生留存诗词中有名的很多。他对无锡惠山、二泉情有独钟,曾多次往来,访友品泉,吟诗抒情,诗作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这首作于北宋熙宁年间《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以下简称“二泉诗”)。诗云:“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1996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亲书碑文。此碑立于二泉门前,书法采用的是行草,龙飞凤舞,行云流水,名家镌刻,可谓诗、书、碑三绝,是二泉千年文化在当代的延续,目前已成靓丽的文化名片。(摘自《无锡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