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博的展览
2012年的时候,苏州博物馆有150万的观众量,其中71%是来看苏博建筑的,真正来看展览展品的只占百分之几。这对我打击很大,我是博物馆的馆长,这种现状要改变。2017年第三方调查报告出来后,我还是很欣慰的,全年230万的人流量,64%的人是来参观我们的展览,参加活动的,19.7%的人是来看建筑的。我觉得这很正常。
展览方面我们做出了这样几个改变,做了几个系列展览。
1、小主题的书画展览。
苏博的书画藏品以明清为主,早的好的都在江苏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他们也不肯还。馆内的藏品还是可以做一些小主题展览的。馆内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利用馆藏资源进行策划,得到认可就可以拨经费,然后让你做策展人。当然你说还要去馆外借,也可以。博物馆可以出面去借。我们一年有七八个这样的小型展览。有一个新来的博士生,他是搞古文献研究的。提出让他用古籍做一个展览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展览,跟他讲了以后,他也很为难。我说给你三个人,一个社教,一个形式设计人员,一个文创,要出一个社教活动,一两件文创产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样一个小众展览,得到了非常高的好评。展出一个半月后,各地图书馆要求我们延期,因为他们来不及来看。年轻人还是很有想象力的,将这样有难度的展览办得如此成功。

2、现当代艺术家的展览。
新馆第一个现当代艺术展就是贝聿铭设计的,徐冰、蔡国强、赵无极的作品展,这是我们做的唯一一个合展。这三个与贝聿铭是好朋友,所以做了一个合展。贝聿铭的意图是什么呢,你刚刚去看了一圈中国的古代艺术,那应该再看一下中国的现代艺术。艺术一定是有延续的,传承的。现当代艺术并不是排斥在外面的。到目前为止,现当代艺术目前已经做了七十几期,影响应该来说是比较大的。我们还成立了一个展览评审委员会,对我们整个现当代艺术进行评审。我不是美术馆,也不是画廊,我是博物馆,展览是反映中国现当代艺术成就的,所以我选择的不是以后有可能展现的潜力股,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策划现当代艺术展有几个原则,第一,选择顶级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第二,展览的学术基调和作品本身是否与苏州的人文环境相呼应,能否与苏州博物馆的氛围相呼应。展出的展品一定要与苏州区域文化互相吻合的,与博物馆相对应的,跟展厅能够类化的这样一个展览。
我不会搞巡回展,一个展览在中国各地巡回的都不要。你可以有以前创作的代表作品,但必须要有为苏州博物馆展览创作的新作品。做陈丹青展览的时候,一开始谈得很顺利。后来他提出没有灵感不想做了。如果要展览,可以把以前的作品拿一些去。我说现在你一定要证明自己还能画。画展开幕,陈丹青的粉丝太多了。有一个无锡人,买了他的40幅版画,一幅版画大概30元钱左右。陈丹青也很开心,展览结束以后,他请陈丹青在版画上都签了名。后来他3000元一幅都卖掉了。无锡人真是太精明了。
从来不做打招呼的展览。领导打招呼可以,将相关材料给我。递交评审委会,通过了就做,通不过就结束。有领导打招呼下个月安排一个展览,别说下个月,明年都没空,相关展览提前两年都安排好了。有的艺术家会找到各种各样的领导,我13、14年的时候经常受到“威胁”:你想不想当馆长了?我说想是还想当的,你让我下台我也没有办法。这个还要感谢苏州市领导的宽广胸怀,我顶了两年之后,现在没有人来给我打招呼了。免费帮艺术家办展览,出书,做宣传,唯一要求就是留一件作品在博物馆。这对于博物馆来讲也是丰富一个收藏体系。现在我们已经有100多件这样的作品了,完全可以做一个展览。赵无极办展览的时候,捐赠给我们8幅,现在他一幅作品的拍卖价吓死人,非常贵。
陈馆长讲述这一段的时候,显得很轻松。表明了自己的坚持,拐着弯赞美了自己的领导。这是“轻舟已过万重山”那种的欢快和潇洒,当时的压力也应该不小吧。


3、苏艺天工系列。
2015年开始做的,做的时候被大家骂了。之所以办这样的展览也是有想法的,博物馆是收藏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我是要为未来而收藏。苏州有40个左右的国家级工艺大师,准备花10年时间全部做完。做完之后,整个苏州工艺代表性作品全部在苏州博物馆。100年以后,200年以后,苏州博物馆馆长我也不知道叫什么,他也许会记得我收了这么一批东西。现在,我们已经做了12个工艺大师的作品展。

4、吴门四家的作品展。
他们是苏州的代表,我们分四年来做。当时困难比较大,当时这四个人的作品我们只有5件。仇英一张也没有,唐寅有两张,文徵明有两张,沈周有一张。当时国内很多博物馆都做过明四家的展览,当时我做这展览受到很多质疑,既没有东西,又没有研究的人,况且人家都做过了。我就想到了去借。他们说,你能借到吗?我说凭我在博物馆工作多年的工作经历,厚厚脸皮能借到一点吧。第一家沈周还可以,借的不多。文徵明是借了74件,共向全世界22家博物馆商借,只有一家博物馆不肯借给我。知道哪家博物馆不肯借给我吗?就是我现在坐的这一家博物馆。
拒绝陈馆长的就是无锡博物院,不知当年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纠葛。不过,随着领导的更迭,现在应该是云消雨散了,否则也不好意思请陈馆长来做讲座。陈馆长在台上,和坐在第一排的无锡博物院现任领导们打趣,引得哄堂大笑。

苏州博物馆的文创

不要把博物馆的文创炒得很热,很有可能亏得一塌糊涂。激励性政策及机制在基层行不通。只能有条件就做一点。绝大多数博物馆的文创都是亏的。苏博文创的营业额在全国排第三。就是这样,如果就是按正规的企业来衡量的话,基本保持不亏不赚。
苏博文创先是承包的,后来清退了。2008年自己做,一开始将上海的文创产品弄来,贴上自己的标签。后来也慢慢开发一些自己的东西。2012年我接手的时候,文创一年营业额有120多万,库存有470万。2017年的时候,文创是1400万,现在账上利润是700多万吧。
博物馆卖的是流行——舌尖上的国保(饼干)
网红产品
每年卖25万

博物馆卖的是文化——“苦吟入定”矿泉水 配合吴门四家展览
透过水可以看见所有的商品信息。

博物馆卖的是创意——文徵明“衡山杯”

博物馆卖的是情怀——紫藤种子(博物馆内文征明手植紫藤的种子)每盒三颗种子,28元一盒。网上预订,1000盒一抢而空。

博物馆卖的是新鲜——唐寅泡(袋泡茶)用一杯茶的时间体验唐寅的一生。卖得最好的文创产品。

博物馆卖的是影响力——“山水间”文具置物座

全文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