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物馆与我们的美好生活②

(2018-07-21 22:54:27)
标签:

讲座

苏博

美好生活

杂谈

分类: 学习类

                                           贝聿铭与苏博新馆

      1999年造新馆,苏州市政府很重视。当时我担任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提出请贝聿铭设计新馆,市政府就同意了。贝聿铭不愿意招标,要么就请我做,我是不参加招投标的。设计费是整个造价的15%左右,应该是比较高的。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没有要设计费,只是要了一些劳务费。贝聿铭作品有香山饭店、中银大厦,还有卢浮宫的金字塔等等。卢浮宫金字塔也造成很大争论,密特朗总统一锤定音。

博物馆与我们的美好生活②

博物馆与我们的美好生活②

博物馆与我们的美好生活②

       苏州博物馆是贝律铭设计的,但很多施工的细节没有达到贝氏的要求。有人问我,这个建筑用下来有没有感觉不舒服的地方。我说总会有啊,他虽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了解。贝聿铭不是苏州人,出生在上海,祖籍是苏州人,小时候经常到苏州来玩,所以对苏州的传统文化比较熟悉。去过我们单位的人就知道,他对我们单位设计的停车场车位是21个,2002年的时候,我们苏州博物馆私家车只有1辆,他觉得自己已经很超前了。等苏州博物馆造好,2006年开馆的时候,已经停不下了,他没想到中国的发展速度这么快,我们现在每天早晨就是抢车位大战,抢到了就停,抢不到就停到外面过道上一般中国建筑的通风系统不是在顶上就是在墙上,苏州博物馆的通风系统是在地上的。所以很多阿婆阿爹带了小孩来,小孩要撒尿了,他一看地上是下水道,就撒在里面了。有人还会吐口痰在里面。苏博通风系统是全封闭的,整个是循环系统,这样做很难受。所以我们写了很多“此为通风系统,不是下水道”。贝聿铭对中国的国情还不太了解。

      去苏博的时候,看到过那像小水道一样的通风口,让人感到诧异。讲座时提到这个,一下子就想起来了,看到过有人往里倒喝剩的水。负责打扫的工作人员急忙制止,倒水之人还不理解,觉得工作人员小题大做。

      贝聿铭做设计的时候还是很用心的。他是将所有的展品全部看了一遍,然后才去做设计,与一般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就是不一样。当他设计的模型出来后,专门选取了一个地方,用同样的材料和工艺造了一个1:1的房子出来,然后再看,再修改。当时花了七十多万,然后全部拆掉。当时我在民俗博物馆,心想那房子多好,留给我多好啊。苏州博物馆在平江保护区里,边上有拙政园和狮子林,这样一小块地方。原先我们去请贝聿铭的时候,他已经84岁了,不肯做。他说自己做不动了,请贝氏事务所的年轻人做,最后他小儿子接手的。小儿子接手后,跟他老爸讨论。他老爸说算了吧,还是我来做吧,你是出生在纽约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点也不了解,在这个地方做肯定做不好。后来贝聿铭就主持设计了博物馆。

博物馆与我们的美好生活②

博物馆与我们的美好生活②

博物馆与我们的美好生活②

      贝聿铭设计的建筑基本上都用的是直线和几何形的块,唯一的是这个门洞,我们新馆只有这个门洞是弧线,其余都是直线和几何体。他还有个想法,就是很多景,包括植物都是他自己去选的,这个紫藤也是他自己选的。老馆有文征明手植的紫藤,他说把紫藤嫁接过来,建立一个紫藤园,这样老馆和新馆之间就建立起了联系。他对整个博物馆的布局还是有考虑的。每一个展厅作为一个小景,展厅之间也会有景连接,这样大家看起展览来不觉得累。我们现在有很多人说到博物馆参观有一种疲劳感,这里面最大的一个因素,博物馆为了保护文物,将光线弄得很暗,昏昏沉沉,空间封闭,空气混浊,这让人的观感体验很不舒服。第二个原因是信息量很大,好几万件文物,一件接着一件,你根本就记不住。贝聿铭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一点,一个展厅出来后就有一个小景点,让你放松一下,而且每一个景都是不同的。贝聿铭觉得需要设计一个与文化相吻合的现代化博物馆,而不是复制一个明清时代的博物馆,所以他大量采用了钢结构。他对光与影的控制也比较好,天好的时候进入博物馆,因为上面全是玻璃,随着时间的变化,光影的变化非常好看。当然人少的时候效果更好。这是拍照人最多的地方,小桥、假山。桥上只是象征性地做了25公分高的栏杆,这个很麻烦,我们一年要捞好几个人。

博物馆与我们的美好生活②

博物馆与我们的美好生活②

博物馆与我们的美好生活②

博物馆与我们的美好生活②

https://wenku.baidu.com/view/87f1e4609b6648d7c1c7462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猜猜这是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