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个展览,内容不算丰富,但很实在。一个是在档案局的“无锡老桥影像文献展”,另一个是在图书馆的“蒙娜丽莎主题绘画展”,很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展览分属两个地方,但又靠得很近。
无锡老桥影像文献展

老桥是文化与历史的传承。“水”赋予了江南诗意和灵气,“桥”则不仅带给人们通达便利,还为水乡营造了建筑视觉的美感。无锡还是一个县城的时候,原有6288条河道,505座桥,现在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
整个展出基本是以照片为主,用展览后记中的话来说就是“影像拍摄压制了风光摄影唯美化冲动,客观精确记录,影调沉郁深邃,似上帝投下的偶然一瞥,亦如千百年前先人的目光”。
那么多老桥中,能一眼认出来的不多,只有三座。
其一,金莲桥。在锡惠公园惠山寺前,相传为宋代的李纲所建。金莲桥造型古朴,优美匀称,桥长10.7米,宽3.04米。


其二,伯渎桥。位于无锡市清名桥旁,始建于清末,由地方窑业、茶楼业主等捐款建造。其独特的造型让人很容易记住。

其三,宝界桥。我们又称之为长桥,建造在蠡湖的最窄处。是由无锡籍实业家荣德生将其六十大寿时亲友馈赠的寿礼六万余元全部捐出,建成此桥。桥长375米,为当时江南第一大桥。

展览结束前,还有“中国古桥发展史一览”。择要摘录如下:
原始社会(萌芽阶段):堤梁式踏步桥、独木桥、骈木梁等雏形萌生。
夏商西周(创始阶段):出现跨木梁木柱桥、浮桥、城门悬桥、水闸桥,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建于殷商(《史记·殷本纪》)
东周战国秦(兴起阶段):梁桥普遍建造,建成了多跨木梁木柱长桥中渭桥以及城市桥群七星桥,石梁石墩桥、水闸桥、栈道桥等类型得以兴起,索桥、蒲津浮桥、复道、园林桥梁等类型诞生。
两汉(成熟阶段):木梁木柱桥遍布全国各地;大型石梁石墩桥开始建造,“丝绸之路”带来索桥在西部的广泛建造,浮桥广泛修建并出现建于江上的浮桥,东汉首现石拱桥,至此,梁、拱、索、浮四种基本桥型已齐全。
晋隋唐(鼎盛阶段):晋代创建了架在黄河上的伸臂木梁桥;隋代创建了40余孔全长400米的石拱联拱和敞肩拱的赵州桥;园林廊桥与佛寺、书院前的理念性桥梁均属首创;石拱桥、木梁木柱桥、浮桥的建造达到了顶峰。
两宋(全盛阶段):修建临海大型石梁石墩桥,创建贯木拱桥及多跨索桥,创建了石梁石墩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启闭活动式的广济桥。在梁、拱、索、浮四大类桥构上均有建树。
元明清(饱和阶段):这一阶段构造类型已齐备,技术上多传承过去,以修复、改造旧有桥梁为主,江南地区多跨石拱桥技术上有所创新;桥梁文化兴起,桥联、园林桥梁、山间风雨花桥等形式大为发展。



另一个展览的主角是“蒙拉丽莎的微笑”这幅画。创作者在这幅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再创作。可惜一圈走下来,感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不多。








还是原作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