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
编报《扬州隋唐砖质墓葬抢救性保护及出土文物保护方案》。出土文物现场的加固、修复、固化等工作都按计划有序实施。
科技考古实时跟进,RTK、全站仪现场测量,对墓葬及周边场景进行了全面的高空拍摄,对墓葬本体及周边地形三维扫描,对出土的文物成分测试。
尽可能多的运用科技手段,全面采集资料、
百度: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是实时处理两个测量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给用户接收机,进行求差解算坐标。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百度:全站仪,即全站型电子测距仪(Electronic
Total Station),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与光学经纬仪比较电子经纬仪将光学度盘换为光电扫描度盘,将人工光学测微读数代之以自动记录和显示读数,使测角操作简单化,且可避免读数误差的产生。因其一次安置仪器就可完成该测站上全部测量工作,所以称之为全站仪。

五、专家论证
扬州曹庄隋炀帝墓的发掘自始至终均在专家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开展。
根据发掘进程以及发现的现象召开省内、国内专家论证会。专家对发掘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发掘的成果进行充分论证,确保发掘的质量,提升发掘成果的权威性。
2013年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江苏省文物局、扬州市人民政府在江苏扬州组织召开了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工作成果论证会。会上专家意见纪要如下:
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工作依法合规,考古工作计划系统全面,专业队伍技术力量雄厚,确保了项目的科学实施和资料的充分提取,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通过对墓葬规模、形制、出土文物、墓志文字等进行充分研究,并对照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M1墓主为隋炀帝,M2墓主为隋炀帝夫人萧后。
三、应进一步扩大考古调查范围,通过钻探、探沟、物探等手段,探索墓园范围和布局、相关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墓的情况。M2的葬具、人骨、凤冠应尽快整体提取,进行更为细致、科学的实验室考古工作。
四、墓葬和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应尽快制定方案解决墓室本体的防渗防酥、加固支撑,以及各类出土文物的保护问题。
五、该墓葬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好墓葬的原址整体保护,应将其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加大保护工作力度。鉴于隋炀帝与扬州城的密切联系,也可以考虑将该墓葬纳入扬州城遗址的保护区统筹保护。
像这样的会议,所有的专家都应该是主办方邀请、召集的。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有些什么问题也会不好意思说吧。如果能有第三方介入,或许更客观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