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无锡寄畅园建园490周年。
平时寄畅园常去,但只是在里面瞎逛,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或许连这还不如,只能是牛吃蟹(无锡方言),更准确的说,那是牛嚼牡丹。
偶然的机会,得知有一个“名家带你游名园”活动。第一站游览的名园就是寄畅园,再看活动方式、时间都正合适,很高兴,急忙报了名。
带领我们游园的名家是园林文物专家金石声老师。金老师1983年起供职于无锡市锡惠公园管理处,现任文化总监,文物管理科科长。曾管理过寄畅园,长期从事地方园林文化研究工作,近十年来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与惠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金老师真是锡惠景区的活词典,整个景区(特别是寄畅园)的相关情况了然于胸,跟着这样的名家去游园,真是种享受。他滔滔不绝地讲解,我竖起耳朵听着。然而信息量太大了,听了这个,漏了那个,或许买一支录音笔是不错的选择。现在写博文时,我只能凭着印象了,遗漏讲解要点是肯定的。
从朝南的大门进入寄畅园,金老师就开始了介绍。凤谷行窝前这一部分一开始还不属于寄畅园,它是贞洁祠的一部分。那两棵百年桂花树就是贞洁祠的遗物。面对凤谷行窝,左侧有两块碑刻:康熙题写的“山色溪光”,以及乾隆题写的“玉戛金從”。这八个字就概括了寄畅园中的两大精华看点:寄畅园山水之美;八音涧泉声之妙。


凤谷行窝大厅前有一走廊,走廊东门上书“侵云”,从此门望出去,能观赏到锡山及龙光塔。走廊西侧门为“碍月”,从此门处能远眺惠山,因山高挡住了月亮,固有此名。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园林的典范,,它将惠山、锡山秀色借入园中,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介绍“侵云”“碍月”两门时,金老师大谈自己对园林的理解,无法原话照录,只好将自己理解后的写出来,或许已经跑偏了:好的园林应该是景面文心。山水风光是其外在的,文化是其内核。园林中处处是文化,楹联、碑刻、匾额、诗文都是文化的体现。园林中蕴含文化,山为阳,水为阴,山水融合,阴阳和谐,这是太极文化……


出“碍月”门,有一小庭院,里面遍中草木,能远观山,近观水。从北面出院,便进入了真正的寄畅园。左手是“含贞斋”,明代园主读书之处。对面就是九狮台。
寄畅园除了看,还能听,还是一个音乐作品。金老师带着我们走入八音涧,欣赏大自然的声音。他说古人认为最美妙的声音是大自然的声音,风声、水声都属于此列,称“天籁”,次之的是丝竹之乐音。八音涧中泉声泠泠,此水引自二泉。欣赏着天籁之音,体会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我们走出八音涧,来到嘉树堂。
在嘉树堂前,金老师引导我们观赏惠山,寻找最佳地点,远眺锡峰塔影。沿七星桥、锦汇漪、知鱼槛、郁盘亭……一路徜徉,一路指点,一路欣赏。金老师滔滔不绝,我们暗自体会,感悟。





寄畅园之妙在于化虚为实,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郁为畅。很可惜,金老师一共介绍了5个,我漏记了一个。前4个是物质层面的,阐明寄畅园建园之技巧,后一个是精神层面,讲述游览寄畅园后的功用。我们外出游玩,其宗旨就是化郁为畅。如何得畅,金老师说很简单——只要你顺应自然即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