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书

标签:
育儿美食读书摘记杂谈 |
分类: 初中——奋进的道路 |
周五的晚上,小马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不知啥原因他过一会儿就要到我的房间来说上几句,我也有一句没一句的和他搭话。
这不,小马又一次来到了我的旁边。
“草字头下一个次,读什么?”
“ci”
“你吃过茨菰烧肉吗?”
“吃过,味道不错的。想吃,叫奶奶烧给你吃。”
“你读过汪曾祺的文章吗?”
小马正在做的是语文摘抄作业,这次他读的是汪曾祺写的《故乡的美食》。汪老的文字打动了小马,不过他只会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表达:“读着这篇文章,我的肚子就饿了,真想吃吃那些美食啊。”
摘抄作业,不仅仅是抄文章,还要写批注。读了小马写的批注,大部分都是套路,但也读到了几句与众不同的例如:
“写了自己故乡的食物,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也寄托了浓浓的乡愁。全文都是平淡的叙述,却不乏意蕴,展现了高超的写作手法。”
“平淡的描写,却使食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突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功底和手法,埋伏在色香味下的其实是对故乡的思念。”
(后来在交流中,小马承认这些与众不同的批注都是从书上趸来的。)
最近在“澎湃新闻”读到了一篇文章《党报刊文谈语文真正应有的样子:通过课上引导让学生课下阅读》,这是澎湃新闻转载《人民日报》的,原题是从“语文课”引向“语文生活”。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录如下:语文本来是应该能养成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可是情况恰恰相反。学生中有一句口头禅:“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为什么面对凝聚着传统文化精华的文言篇章、蕴涵着深刻思想和深沉情感的鲁迅作品,学生不仅缺乏兴趣,而且会感到“怕”?原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并没有体会到文章之美,当只是面对着被琐细分析拆解开的零散“知识点”,他们怎么能不“怕”呢?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这样充满浓郁抒情美感的名篇,还有《世说新语》的小品、《史记》的精彩叙事,如果只成为训练“技能”的材料,那多么可惜!应当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避免败坏学生的阅读兴趣,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视其中飞扬的灵性和兴味。如果语文课能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魅力,真正激起进一步阅读的兴趣,那就已经完成了一个关键的任务。
小马现在对语文学习很反感。在完成《单元小结》后,他告诉写这样的文章,感觉自己就像在放屁一样。言辞不雅,但表达了他的心声。
幸好,小马还喜欢读书,还能被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所打动,表达出自己原生态的感受。
小马给了我一份书目,那是学校下发的“八上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小马告诉我,他只对其中最后两本书感兴趣。
一本是斯蒂芬·霍金的《图解时间简史》,
另一本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
能感兴趣就好,转让给他的市图书馆成人借阅卡可以派用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