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日(12月22日)和小马两人再次去了运河公园,这次去的目标是黄埠墩和民族音乐博物馆。结果,黄埠墩的轮渡停开了,而民族音乐博物馆也没有去成。我们去看了一本介绍无锡历史的书——《运河无锡图纪》。
远眺在河中央的黄埠墩,空发不能上去的感叹后,便和小马沿着运河边的小径往民族音乐博物馆进发。小马下一个目标就是它。
来到了一个长廊,曲折蜿蜒,中有汉白玉雕。汉白玉雕的基座上每隔不远就嵌有一块铭牌,上面是相应的介绍。仔细一看,第一块上面介绍的是“太伯奔吴”。这跟博物院“吴风锡韵”展览中相关的内容呼应起来,兴致一下子高起来,便开始读起来。
读完“太伯奔吴”,便接着往下读,都是与无锡古城、运河密切相关的。小马的兴致也很高,我便和他约定,一人读一块,大家轮流,将所有的介绍都读完。
原本以为时间不长,小马想着读完后还要去民族音乐博物馆看看,想不到这汉白玉雕竟然是那么长。(据网上介绍汉白玉雕全长218米。)
从家到运河公园我们是走着去的,阳光也不错,所以身上暖洋洋的。在玉雕前一块一块读那介绍铭牌,人就不怎么动了,在加上靠近运河,河上的风吹来,不一会儿就感到身上有些冷了。
一路走,一路读。到了拐弯处,原本以为到头了,谁知转弯一看,前面还有长长的一段呢。父子俩互相鼓励,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读到结束。
好在铭牌上的内容大多都能与博物院内相关展览的解说词呼应起来,所以很有亲近感,某种程度上是抵消了凉风的侵袭。
终于到了终点,我们一共读了68块铭牌,内容从“太伯奔吴”开始一直到2008年整治运河结束。看一下时间,用了将近一个半小时。
小马问我:“这玉雕有多长?”我也不清楚,便建议他从尾到头走一次,数数一共走了多少步。小马觉得这办法不错,便开始用脚丈量起来。走到长廊的起始处,小马告诉我:“一共走了400步。”我笑着跟他开玩笑:“你今天读了一本400步的书。”
附录(网上的相关资料)
迄今最长单体浮雕作品
这幅浮雕位于运河公园东侧的滨河长廊内。据介绍,公园东侧濒临古运河岸线,原建有数米高的防汛墙体,显得十分呆板僵直,为此建设方特地在岸线上建了长约500米的滨河长廊,将防汛墙“隐”入廊壁,在不影响原有使用功能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公园的环境风貌。据无锡市城市投资发展总公司工程部副经理张琦海称:“汉白玉浮雕长卷《运河无锡图纪》,全长218米,气势悠长流畅。若加上文字,更是达到229米,象征无锡2200多年建城史,堪称无锡迄今最长的单体浮雕作品。”
精选68种素材10位画家创作
园林专家沙无垢介绍说,《运河无锡图纪》精选了从泰伯奔吴到2008年这三千年间68个与运河、与无锡古城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如《泰伯开渎》、《大窑古风》、《清名人家》、《南禅烟雨》、《无锡米市》、《黄歇治湖》等,“从文化内涵的挖掘、编写,到修改定稿,专家、学者们历时一年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