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组织志愿者开展业务学习——夜游东林书院。
上学时,从那副著名的对联我知道了东林书院,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么多年来,东林书院去过好多次了,有自己一个人的游览,有带着学生去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也曾为我家小马做导游,让他去感受一下东林精神,但夜游东林书院还是第一次。
来到东林书院,已经是傍晚,沿着书院的外围走一圈,感觉到了在闹市区中少有的静谧。暮色中的牌坊、小河、亭子多了一分历史的厚重感。


为了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志愿者团队还邀请了东林书院的资深讲解员做我们的导游。暮色中我们一行人跨进了东林书院那高高的门槛,去感受九百年来积淀于此的东林精神。
在引导下,我们沿着东林书院的中轴线一路前行,牌坊、泮河、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我们和东林先贤进行着交流。
牌坊,是书院的标志与象征。天启六年(1626)阉党毁书院,石坊同时被毁。乾隆五年(1740)重新恢复。牌坊正面刻“东林旧迹”意为清代重修,反面刻“后学津梁”,津梁,指渡口和桥梁,寓意东林书院是向我们后人传授知识,锤炼气节情操的方便重要之地。牌坊上有些石料呈黑色,据说是太平天国运动时遭火烧所致。


泮河,各地来书院会讲之人,均须经此池入内,具有“入学”受教的涵义。
东林精舍,为书院会众讲学时,节制宾客进入书院的重要通道。匾额上“佑文翊运”四字,意指东林讲学对国家及文化均有辅佐帮助作用。

丽泽堂,该堂是东林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堂名由东林首领顾宪成亲自拟取。
依庸堂,堂名取依乎“中庸”之意。即强调并发挥儒学经典中《中庸》的思想宗旨。此堂为东林书院举行讲学礼仪之所。悬挂于屏门两旁的就是那幅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燕居庙,“燕居”即闲居的意思。它是书院中供奉孔子神位的地方,现在已成为无锡非常重要的祭孔专祠,每逢重大考试之前,许多学子就会前来拜祭许愿,以期“金榜题名”。
一圈走下来,暮色很浓了。景观灯开始点亮,于是我在东林书院又转了一圈,有了各色灯光的装点,东林书院显出了另外一种美丽。



记得解说员在介绍依庸堂时曾谈到依庸堂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的象征,在当时被称为“南国杏坛”。当时人们认为:“脚迹得入依庸堂,人生一大幸事”。今夜我等脚迹得入东林书院,也是一大幸事。
小马因为要到朗悦上课,没有参加此次活动,我为他感到惋惜。于是写下自己的参观过程及感悟,让小马读读,以弥补他不能前来的缺憾。
加载中,请稍候......